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加大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的专项治理。未来将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工作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专项治理对象联合惩戒力度。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进一步打击通过恶意刷单、恶意评价、空包裹代发邮寄等方式伪造交易记录和物流信息实现“增信”“降信”的违法失信行为。各地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工作机制,建立省级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组,就本辖区内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工作方案。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4月,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5792亿元,同比增长32.4%,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可见,网上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然而电商领域仍存在不法商家通过“刷单”“删差评”“炒信”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的现象。
网购盛宴既是消费者的盛宴,也是商家的“试金石”。在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与服务、要求性价相匹配的当下,就越要求商家守住信誉底线。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秩序逐步优化,但规范仍面临着诸多难点:一方面是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新模式,传统的属地化、分行业管理与电商跨区域、跨行业的特征不相适应,线下监管体系与线上行为不相适应;另一方面,违法成本较低不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违法违规行为举证难、查处难、执行难、处罚少、再犯多,相较于线下购物,线上购物维权更为困难。
如果电商的失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也会让那些本本分分做生意的商家利益受损。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况,今天电子商务的辉煌就有可能化为明天的泡影。而对于失信电商来讲,重罚是必要的,如果能做到失信必罚,就能使问题进入到可治理状态,从而有效遏制电商失信行为的滋生蔓延。
不言而喻,电商的发展有其特点规律,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合作监管、技术支撑、信用建设和社会协同。一方面,应针对当前存在的监管难点,密切部门间、区域间协作配合,由区域内、单环节监管向跨区域、跨部门和全链条监管转变,同时加强技术支撑,强化技术应用,增强对电商失信行为的发现、收集、甄别能力,提高监测预警和研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易量大面广,打击失信经营行为更需要公众参与。只有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消费维权渠道,让维权简单易行,才能倒逼电商卖家规范经营。
无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监管体系是电商监管者必须要做的功课。同时,坚持诚信为本、规范经营是电商企业健康成长必须要迈过的坎儿。电商的失信问题已经表现出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必须要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格局,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打击电商失信斗争进行到底。(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