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于ND16122700005,ND16120600009中职能局的解答非常不满意,认为对我反映的问题未解释清楚,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原因有:第一,ND16122700005回答意见中的附件1—4没有附上,仅凭几句话糊弄消费者;第二,经查《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药总局16号令)和紧压白茶国家标准GB/T 31751实施的时间分别为2015年10月和2016年2月,本人购买时已过了实施时间半年以上,品品香依旧未将防伪码与实际包装改为一致,这是否存在问题?第三,《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药总局16号令)第三条食品生产许可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本人认为品品香在售卖时没有遵循公开和便民等原则,未在购买时告知,最后造成如此大的麻烦;第四,GB/T 31751《紧压白茶》中3.1以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为原料,经整理、拼配、蒸压定型、干燥等工序制成的产品,4.1中紧压白茶根据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紧压白牡丹和紧压寿眉等,根据上面两条,(一)原包装明明标有原料为白牡丹二级,新包装却标的是紧压寿眉,而不是紧压白牡丹,怎么能认为是同一产品?或者说经贵局调查实际的茶叶就是白牡丹二级?请明确答复和提供调查结果(二级白牡丹茶:外形:部分芽叶连枝,破张较多,有毫心,毫心稍瘦,叶张尚嫩,色泽暗绿,稍带少量黄绿叶及暗褐叶。内质:香气尚清鲜纯正,略有毫香;滋味尚鲜纯,略带青涩回甘;汤色深黄尚明亮。叶底:少量毫心,叶脉浅红。);(二)贵局解答理化指标中,并没有对紧压白茶的粉末碎进行要求,那么请工作人员明确答复,该茶的茶叶在压制前就是碎末还是整片茶叶在压制中成为碎末?且这种情况是否属于正常情况?
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生产日期是2015年06月22日,当时紧压白茶国家标准还未颁布实施,该产品的执行标准为企标,企标的备案日期为2013年05月21日,有效期为三年。该产品为标准有效期内生产的,符合产品相关要求,可用于市场销售。在品品香公司出具的“关于品品香产品一品一码的说明”中,品品香也一再说明一品一码是品品香自有的防伪查询平台,所有的信息均由品品香公司自主编辑及更新,由于国家标准的实施,品品香旗下所有产品均根据要求更改产品包装,原“简语寿眉•三年陈韵”的包装改为现在包装,目前在售的该产品为最新包装产品。在新办法实施前,原包装的一品一码所提供的包装信息为新办法实施前的包装信息,导致包装差异,二者为同一产品。
二、寿眉一直以来为白茶中一个主要的花色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寿眉”这一名称也被广泛用在产品包装上。福鼎白茶主要以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鲜叶为原料,采用萎凋、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根据原料嫩度的不同,可制成对应花色等级的产品,以单芽为原料制成的成白毫银针,以一芽一叶、一芽二三叶等不同嫩度的茶鲜叶制成的白茶为白牡丹,低等级的白牡丹都称为寿眉。在紧压白茶国标实施后,标准中有关于紧压寿眉的描述和要求,所以品品香公司根据标准,及时对包装进行相应的更改,将产品名称更名为紧压寿眉,使产品符合对应执行标准的要求。
三、白茶加工过程不炒不揉,成品茶形态自然舒展,白茶散茶的国家标准水分要求是7%,在这种茶叶形态和水分要求下,白茶有部分断碎是正常的现象,加之紧压白茶又经过蒸压,烘干,撬取冲泡,茶汤中有片末也是正常的现象。《白茶》GB/T 22291中对白茶粉末的要求是≤1.0%,未对茶叶中的碎茶含量有要求,可能也是出于白茶特殊的形态的考量。根据《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这一标准,白茶粉末筛的孔径为0.45mm,筛下粉末的颗粒是极小的,消费者描述的碎状茶叶并不属于茶叶的粉末。经过对完整茶饼的感官检验,茶饼外形端正匀整、表面平整,茶叶叶片清晰可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附件:《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标准文本)(福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 2017-1-26 15:16回复)
附件:15-12-35-GBT8311-2013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