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萍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政教主任高级语文教师优秀班主任心理咨询师
在许多家长看来,小升初对于孩子,是一道并不那么容易过的坎儿!当然,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在成绩上。
为了能让孩子赢在“小升初的起跑线”上,他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不遗余力。各种各样小升初的培训班、预科班,成了这些准初一孩子这个暑假生活的“主旋律”,甚至是全部内容。但在刘翠萍老师看来,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报这些培训班,还得从家庭,及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那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管孩子的家庭来说,如果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控力又较差,可以选择报培训班,因为这样最起码可以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惯性。但如果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很强、自控力又较好,就没有必要报什么培训班了。”
在刘翠萍老师看来,孩子上培训班、预科班利弊各半。她说,在衔接班上课学习后,有些孩子会产生这样问题:正式开学后,他会感觉这些我都会了,就不听了。但事实上,无论是衔接班还是预科班,都只是一个过渡,所以部分培训学校的老师,对于很多知识点不会讲得很透彻。在这样一种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孩子如果上课不用心听讲的话,会直接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会影响他的学习习惯,以及老师对他的第一印象。
刘翠萍老师告诉记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他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但也有些学生,虽然他听过了,但开学上课他还是会认真听,这种情况下,就相当于复习了。对于这些孩子,上衔接班还是有利的。
如果家长出于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确实有报培训班的需求,她建议可以报一些以丰富知识面为目的的培训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与万人谈,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四个主要途径。但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而且只是‘读万卷书’,有的甚至连万卷书都不读,只能说是在不停地‘做万卷题’,这是对学习这一概念最大的错解。”
对于暑假生活,刘翠萍老师建议:
一、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行万里路
如果每天宅在家里,孩子就会感到生活无聊。“你说他能干啥?除了玩电脑玩游戏,就是手机聊天儿,他的视野就局限在了眼前这方寸之地。一定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你才能让孩子看世间百态,体味民间疾苦,让他感到生活的五彩缤纷,他才能热爱生活。而且走出去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开阔视野、培养能力、磨炼意志的最佳途径。”
她建议家长一定要领着孩子去爬山。她说,爬山不仅是强身健体最好的一项运动,而且也是锻炼意志,锻炼永不服输、坚持到底的竞争心态的最佳方式。“爬山的过程,就是征服自然的过程,像是在读一本大自然之书。”
她说,暑假期间要让孩子多看新闻。“看新闻可以开阔孩子视野、心胸和境界,让他始终眼中有世界。”
二、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
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一定是用文化来涵养的。刘翠萍老师说,假期是读书的最好时机。
在她看来,读书是有层次性的,什么年龄段他就需要读什么样的书,所以她建议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的年龄层次相吻合。“这样的话,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能够培养他的兴趣,他的语感、阅读理解能力。”
刘翠萍老师告诉记者,读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要培养兴趣,就是小说。因此她建议家长不要拒绝孩子读小说。“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去书店,不是说去了买上就走,最好能在书店里泡一上午、一下午乃至几天,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其实选择也就是在阅读。”读书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定要读同一本书。“这样的话,在家庭里就会有一个读书交流会。进入青春期后,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有思想,思想就是在辩论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所以在跟孩子进行读书交流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就会慢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是人文素养,也会慢慢地积累。”
刘翠萍老师建议,一个中学生在中学阶段至少要读一部名人传记,因为名人传记对人一生的引领作用非常大。而对于男孩子,则要多读一些“硬汉文学”。
三、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在社交中培养孩子的情商、礼仪等,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不要制止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只有在社交过程当中,你才会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对他进行一些纠正。因为平时孩子回到家就是写作业,然后一天都在学校,你根本发现不了孩子身上这些问题。”
刘翠萍老师建议家长要为孩子创建一个交友的“小圈子”,“比如以孩子为中心的多个家庭的出游、交往等。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太少。只有在交流过程当中,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他才能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才会学会宽容、礼让等品质。”
此外,她还建议家长在暑假期间一定要让孩子负担一到两项家务。“不要太杂,不要用奖励去诱惑,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在做家务的时候呢,家长要指导,但是不要唠叨,不要过多地指责。假期生活要有规律,最好父母陪着每天跑跑步,这不仅仅关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关乎他的成绩。中考体育50分,可是提前三年就漏题了。”她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