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12月,余光中先生应邀到复旦大学演讲《灵感与主题:谈美感经验的转化》。今辑录先生当年的演讲内容之灵感与主题二:灵感殊归,馨飨读者。据国学经典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其发展还会处于很好的态势。
想象填补经验的空白
有些艺术的主题,因为是宗教、传说、神话之类的主题,不容得你去观察,也不容得你去亲身体验,你必须用你的了解,智慧,想象力去诠释才能够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美。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题目,一个主题,所谓m,圣母与圣婴,圣母抱着一个圣婴,那这个圣婴到底几岁了,是胖还是瘦。圣母长的什么样子,那是,你不可能观察,《圣经》也没有插图,本来就没有的,那么,所以呢,你用你的想象,所以这个圣母与圣婴,包括这个雕塑,米开朗基罗有一个伟大的雕塑,就是圣母很慈祥的望着他怀抱里的耶稣,那是非常美的,那有人就说,你这个雕塑是很了不起,可是圣母的年纪跟耶稣好象差不多,你有什么解释呢?那米开朗基罗说,凡是良善的女人都不会变老,就这么解释一下。其实这个当然,是不和逻辑的,像这种题材多得不得了,就像中国的画里面,画一个《钟馗捉鬼》;画一个《观自在菩萨》;画一个《弥勒佛》;又画这个画那个,都是经常画的题材,我自己写诗,就写过五首诗写观音的。所以这种题材是每个民族的宗教,或者传说里面都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处理过。
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
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晚餐》呢,是文艺复兴的代表的绘画杰作,作者达芬奇,最近尤其出风头,因为那个《达芬奇的密码》等等,又拍了电影等等,现在还有别的书,又说他,还牵涉到别的许多神秘的东西,他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机会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是一个发明家,战车,飞机这些观念,他都很有创意,已经想到东西都有可能了,也画出图案出来的,不过他更是一位大艺术家,文艺复兴的时候,意大利,就有那么多画家,当然我们一般所知道呢,不过3 - 4个而已,普通说三大,就是除掉达芬奇之外,还有麦克安杰卢(音)麦克里安吉(音)米高,天使米高,米开朗基罗,然后还有拉菲尔还有一个提香。这些都是大画家,其实他接触的画家,在当时的意大利几乎上百位之多。所以什么皮带做的好看、皮靴做的好看,意大利人,这么多艺术家,他当然善于设计各种美丽的东西。
拉菲尔《草地圣母》
晚餐的两种吃法
那么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就是我所要提的一个例子。这件事情,圣经新约里面有讲到,有几章讲到,他里面怎么说呢?说是在逾越节那天,耶稣跟他的门徒坐在一起吃晚餐,也是忽然对他们说,你们之中,有一位,这一位同作为餐桌的人,将要把我出卖。12个使徒就觉得大事。耶稣再补了一句说,那个人呢是12个人之中,跟我坐在一起,共同在一个盘子里面去蘸那个佐料的那个人。此语以后呢,12个使徒大为震惊,你看我,我看你,分成小组讨论,变成四个小组。你们看这个画面,耶稣在中间,左边两个山峰,右边两个山峰,三人小组,这是他的一个结构。姿势也好,表情也好,都很激动,都很震惊,只有耶稣呢,比较镇定坐在那里,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一字排开,一长条,的那个桌子,这个在圣经新约里面也有几句话,他说耶稣跟门徒,吃最后的晚餐,坐在一间房间,是在楼上一间大一点的房间,那个房间是一个客房。其实呢,据历史学家考证,耶稣那个时代,罗马帝国还不是这么坐椅子在桌子面前,大半是席地而坐。就算是有桌子的话也是很矮,不像现在西餐桌这样,大家坐了一长排,在那儿像开会那样。并不一定是如此。当然这个画面已经很斑驳的,这幅画离我们已经有500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大概1500年代,到现在正好是500多年,那么这幅画呢,虽然艺术是永恒的,可是艺术要附于其上的材料却不是永恒的,那个画布,那个颜料,过的一阵子就斑驳了,《最后的晚餐》斑驳的很厉害,每隔若干年,就要补画师去把它补修一下,这种方法,不但对古代的画,对现代的画也往往这种需要。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所以这件艺术虽然是永恒的,可他画的材料,还是有时限的。那我们现在就要追问了,《最后的晚餐》果然是这样吗?《圣经》里面也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留下很大的空间,让艺术家的想象来补充,来补足。像这种《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里面,经常有画家来画的一个画面,所以呢,我们已经习惯于达芬奇的这个画面了,觉得当时一定是13个人一字排开坐在那儿,其实不见得。现在请看下面这一张,这一张也叫做《最后的晚餐》,画家叫做包慈,他是荷兰的画家,他的年代比达芬奇还要早50年的样子,所以他不可能是抄袭达芬奇,而实际上他的画法跟达芬奇的完全不一样。你看在这个画面上,这个耶稣跟他的12使徒,是围着一张长方桌子坐在四边的,面对着我们的一面呢,是耶稣在中间,左右各有两位使徒,然后在餐桌的两旁各有三位,耶稣的对面,背对着我们两位,正好是12位,所以连桌子都有问题。不是一字排开长桌,他当然还不是麻将桌那样正正方方,是长方的。可见坐的解释都不一样,然后耶稣这个画讲出来以后,12个使徒有一点面无表情,你们仔细看一看,好象没什么激动,也没有互相你看我,我看你,也没有怎么样的骚动,所以这个画家,每个画家想象力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的地板,也跟达芬奇的地板不一样,这个桌面的摆设也不一样,使徒的服饰,服装,以及墙上的布置都不一样,所以这个解释的空间非常的广阔。这些灵感来的不同,解释的不同。
包慈《最后的晚餐》
古典派戏龙和浪漫派屠龙
这幅画,叫做《圣乔治屠龙》杀龙。英文的题目叫做sg ,圣乔治是基督教里面,天使长里面有武功的,天使长。你去欧洲很多都市,包括莫斯科,甚至巴塞罗那,西班牙的,很多有名的城,城墙上如果是老城墙没有拆的话,墙头上都有一个图,就是那个圣乔治在斗一条邪恶的象征,斗龙,但是发音,中文的龙,是不是一定就是西方的?也不一定可靠。可是一般是翻译成。那么这个圣乔治呢, 是代表纯洁,那么龙呢是代表邪恶。
拉菲尔《圣乔治屠龙》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少女,又说是一位公主受到邪恶的侵扰,这是一条毒龙,一条恶龙。于是圣乔治自天而降,骑着他的马,提着他的长茅来斗这邪恶的龙,所以在这个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圣乔治,他戴着盔,披着甲,他的甲也是浅青色,他的盔也是如此,他挥着长茅要去刺地上很狰狞的那条恶龙。他骑的是白马,白色,是基督教象征纯洁的,可是一个马在恶斗之中,他好象注意力不太集中,他反过头来看他的主人,那是很不应该的,这个时候注意力所在应该是这条龙,不过呢,这只是画者是拉菲尔的诠释。
下面一张呢是截然不同的。你看,下面这一张,颜色也不一样,姿态也不一样,背景也不一样,这幅也叫做圣乔治屠龙,这次这个天使长圣乔治,骑在马上,他那个茅是从上面竖下来,龙么在下面,这只龙比较大了,真的是邪恶的大龙,在地上盘的一条大龙,这个马被吓的,前蹄举起来,马的眼睛,人的眼睛,龙的眼睛都有聚焦,聚在哪里呢,聚在哪里呢?聚在骑士,天使长圣乔治的长茅茅尖就快要刺到龙头的那一刹那。所以人,兽的三对眼睛都聚焦在那里,可见恶战方酣,而这个圣乔治,披的呢,不是青袍青甲,他是红色的红巾,那这匹马呢,是赤兔马,是红马,红色是代表激情,而他这个圣乔治在这幅画里面,他的盔上面还有一只老鹰,更显得威武,所以此地武士也好,马也好,龙也好,都跟拉菲尔画中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有颜色的象征,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然后这位受龙所侵扰的少女,被囚在山壁上,她的手腕上面还被铁链所系住,而背景是在两面绝壁之中,后面是风起云涌,风云变色,果然是杀场的样子,回头看他前面的第12号。我们发现这个少女在干嘛呢,少女在旁边,她也没有看着他们正在作战,看着别处在祷告,还算是很平静,背后的风景呢,风和日丽,是可以野餐的日子,其实很不同,完全不同,主题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圣乔治来救少女。那么这位作者是谁呢?上一个作者,拉菲尔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绘画大师。这幅画的作者是,19世纪前半页的一位法国的大画家, 10法郎的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法国大革命。画面上,这个画家德拉库瓦还把自己的像也画在里面,因为他没有参加法国大革命,觉得很遗憾,所以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也画在上面,好象他参加过了,这个画家就是德拉库瓦,他是浪漫派的一个大画家。浪漫派跟文艺复兴的古典派就不一样了,马的颜色,人、马、龙的姿态,布局,少女的反应,背景的差异,这是很好的一个对照,一个说明。你要问我个人的意见呢,我最早在美国,美术馆里面看到是拉菲尔的画,我不怎么很佩服,我觉得这个就算是斗龙,我也会斗。我看到这个德拉库瓦,我就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杀场,恶战方酣的那个样子。说明不同的画派,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主题是一样的,灵感各孰。
德拉库瓦《圣乔治屠龙》
【提问环节】:
提问:余老师我想请问的问题是,您作为一个学者和作为诗人的双重的经验,就是,对某些题材,认为对某些题材和某些,就是某些题材和某些体裁之间是不是有着必然的或者天然的优越性,比如说您今天讲的宗教题材,神话啊,传说,是不是对于诗歌写作,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或者更有优越性,如果要是存在这种优越性,如何打破这种天然的优越性,使得一些,比如说现实的题材,叙事的题材也能够做诗。谢谢!
余光中:题材没有什么特别优越或者不优越,倒是你处理的方式,以及你运动,题材的结果,才能决定你的题材是不是优越,题材本身没有必然,说是这个题材可以入诗,那个题材不可以入诗,所以就全看你怎么样运用而已。我在题材方面做过多方面的尝试,比如我写过四首,是写李白的很多人引用我那首,《寻李白》什么酒肉豪肠,七分酿成月光(音),那首。其实我还写过一首跟李白开玩笑的,叫做《戏李白》,另外还写过一首,《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因为李白的诗快,他的人也是天马行空。在那首诗里面我就写,我在台北和李白喝了酒,他照例也喝的醉醺醺,而且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是非常危险的行程,结果呢,开到一半,果然超速,警察就追上来了,我就叫他跟我换一个位置,因为他驾照,本来就给扣留了,欠的这酒债,那所以呢,不要给警察再逮住,就算是我开的,那6000块钱台币我来罚,等到他的书被人到印,官司打赢以后再还给我,最后呢,我叹了一口气,就是我不应该坐你的车回高雄的,我应该坐王维的车,因为王维的诗慢,他开车也比较保险。可是呢,王维一大早就不在家,我找不到他,他去了哪里,他去开会,《网川污染座谈会》(音)这个就是把古人拉到你面前来嘛,题材可大可小,可近可远,符实记事。
提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想问一下,就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这一个接轨,这个接轨的过程中,您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是什么?我们为国学复兴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谢谢!
余光中:对,我们现在面临着滔滔而来的全球化的优势和压力,当然我们要了解,了解外国,了解世界,才能够跟世界接轨,比如说,奥运会当然也就是一种接轨了,一个很彻底,一个很壮大的接轨,问题是,我们迎向世界,可是我们带什么东西去迎接世界,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传统去迎接世界,那我们就被全球化掉了,那我们的本位是什么?我们自我的认同不能抛掉,因此中华的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载体,不能抛掉。
(未完待续)
余光中《灵感与主题之一:艺术成就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