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间较早的一个消防组织,“洋龙”出场,场面壮观
民间俗语云:“贼偷一半,火烧全无。”对很多老绍兴的木结构房子来说,防火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位于绍兴越城区东浦镇庙桥下11号的“久安洋龙局”,不同于今天行政级别中“局”的编制,而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救火组织,自民国初年建立伊始,即为东浦古镇穿上了一件防火的“铠甲”。
古镇有个“西洋景”
犹记“洋龙”场面壮
●通讯员 顾鹏程 文/摄
古镇有个“西洋景”
东浦古镇向来以“酒乡、水乡、桥乡”著称,境内水网纵横、溇浜密集,但临水的都以一至二层带沿廊的砖木房子为主。屋宇相连,极易火烧连营,再加上居住者多为老年人,如遇祝融造访,救援力量往往捉襟见肘。
民国十三年(1924),开源钱庄经理冯纪良建议开设“洋龙”。“洋龙”实为一只由杉木箍成的椭圆形大水箱,内装两个活塞缸,用铁板作为横担,中间有个类似跷跷板的加压臂。当桶内盛满水后,人力握住拱杆,通过一上一下揿杠加压,利用液压原理,将桶内的贮水以水柱状从龙头喷射出去,最高可达10米左右,对付发生在瓦房上的火灾绰绰有余。
当时,东浦乡贤纷纷响应,共捐资筹集大洋2747元,购置“洋龙”、内燃发电机、救火龙船等救火器械,以及令旗、铜锣、钢叉、扁担、挠钩、云梯等辅助设备,均存放于东浦老街西首的庙桥脚下,并取名为“久安洋龙局”。
旧址至今仍保存完好,2015年4月被绍兴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这间坐西朝东、占地30多平方米的普通老式平房,照壁采用中西合璧风格,对开实榻大门,半圆弧型拱门,巴洛克镂花门窗,门楣上还雕刻有“久安洋龙局”字样,两面交叉的条文旗和一个代表太阳的图案,是20世纪初东浦小镇上难得一见的摩登“西洋景”。
犹记“洋龙”场面壮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久安洋龙局”的出动场面相当壮观。
一旦发生火灾,救火队员首先拿起铜锣,快跑急敲,高喊“救火”,其他队员闻讯立即赶来集结,并戴上专门的消防帽,4个人抬起“洋龙”直奔火场而去。这时,会有一个拿“令旗”的人在前面开路,其他人抬着“洋龙”紧随其后,一路浩浩荡荡。“洋龙”顶部还装有一口钟,沿途丁当作响,如同现在的消防车鸣响警笛。民众听到这种声音,都会自觉避让,以便“洋龙”迅速前行。
一个时代的见证
到达火灾现场后,队员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立即投入到灭火战斗中。队员轮流挑水,不停地将一担担水倒入“洋龙”的储水桶中,并由4名队员一上一下压杠,一人拿着龙头灭火,水流便随着压力如同蛟龙般喷出水柱,瞬间将烈焰扑灭。
由于操作时需要一定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洋龙”队员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而且配有二三线梯队以便轮番上阵,他们被称为“揿龙”和“摇龙”。此外,他们都是自发自愿参加,不取一分报酬。“洋龙局”的日常运营经费主要由当地钱庄、酒坊、店铺募捐提供:南货店负责救火队员的夜宵点心;油烛店负责“洋龙”队的救火燃料。
一个时代的见证
“洋龙局”建立初期,由于救火工具简陋,全凭队员自愿参加,平时也不太注重训练,导致救火时“群龙无首”,场面混乱。当时有句顺口溜“久安洋龙,抬到摆咚,揿揿不动”,就是调侃它的中看不中用。为提高“洋龙”救火技能,东浦镇规定毎年初夏时节,都要举行一场“洋龙”模拟出水比赛。
当日,东浦镇上的各条“洋龙”聚集一起,通过“洗龙”、“试龙”,既把搁置已久的器材设备全面清洗一遍,又可以检验这些设备是否完好,以免在救火时发生不测。而在这场力量和速度的较量中,很多小伙子就会趁机卖力展示自己的阳刚之气,为的就是吸引场边围观姑娘的倾慕。
如遇晚上救火,“洋龙队”则配备一种特制的火把用来照明。这种火把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空心铜球,内灌火油,球顶有一铜管,管内塞上棉花作为灯芯,球的两侧各有一根短轴;下部是一部装有铁叉的长木柄,叉的两枝各有一环,铜球两侧的短轴插入其中,可自由转动,以便让救火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出事地点。
若中途得知火已扑灭,“洋龙”队员也不能半路返回,一定要奔赴火场,帮助束炭(除灭暗火)和清理火场。待灾情平息,主家常会备些酒菜款待,但“洋龙”队员不忍人家遭灾后再破费,所以从不赴宴,主家过意不去,就会用红纸写一封感谢信,上写“本宅自不小心,遭遇回禄之灾,承蒙众多乡邻相助,谨此叩谢”等语,张贴于街头巷尾或“洋龙局”门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消防装备的出现,“洋龙局”这个最早的民间消防组织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消防车替代了,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延续着民俗的遗存,称之为“现代消防的祖先”实不为过。
这样的‘龙局’杨汛桥也有,他是由孙家桥人义助并发起的,人员都是孙家桥人。当年的救火效率不输今日。
漓渚也有!
旧俗农历五月二十四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再过十多天就要到了
洋龙局里还有一批太平桶、水枪等简易的救火工具,水枪是单人操作的,是铜制的单柱塞的,单人双手斜置在水桶中,水桶内不断的加水,对准火苗往复的揿压从而达到救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