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发展 质量提升铸品牌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巩固提升长垣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支撑力、产品国际竞争力,近期,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同县质监局、县科工信委等相关部门,就品牌带动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深入长垣重点企业开展调研
政策举措驱动有力。先后出台《长垣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关于长垣县产业品牌系统创建的指导意见》、《长垣县加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设立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和人才兴业等奖项,对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国家和省“质量标杆企业”、“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以及在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200万元的奖励,发挥政策奖补资金撬动作用,激发企业质量品牌创建热情。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深化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等近百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成立华大基因研究所、特色装备制造研究所、北京起重机械运输设计研究院河南分院等科研院所,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起重机轻量化设计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4家、研发设计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1家,荣获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省科技攻关6项、省自主创新产品27项,获批专利5991件,培育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应用示范企业1家,省首批创新龙头示范企业2家、省科技进步奖企业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百强百高”企业2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国家火炬计划长垣起重机械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先进县。
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健全质量监管体系,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和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等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库,定期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创建省长质量奖1家、市长质量奖3家、县长质量奖20家,180家行业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6个产品获得3c认证,62家企业获得计量合格确认证书,河南省质量诚信aaa级、aa级工业企业达19家。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先后培训企业首席质量官53名,卫华集团等4家企业荣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荣获省“质量标杆”,2017年全省质量标杆对标活动现场会在长垣县举行。实施标准引领提升行动,成立起重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组建中国出口起重机械质量技术促进委员会,组织企业开展标准技术研究、试点团体标准制定,共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56项、河南省地方标准47项、企业联盟标准53项,培育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家。8家企业被确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企业”。工业产品采标率达78%。
品牌创建亮点纷呈。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开展企业品牌创建帮扶和质量品牌测评、维护,发挥质量品牌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3家、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6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95个、省名牌产品30个。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等11家骨干企业通过品牌价值测算,取得品牌价值测算证书。其中,“卫华”品牌价值71.9亿元。持续强化区域品牌建设,“长垣起重机械”在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以691分的品牌强度和165.9亿元的品牌价值荣膺全国61个区域品牌排行榜第13位,成功创建“全国门桥式起重机械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级长垣出口起重机械质量安全示范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些中小企业缺乏质量品牌引领发展意识,企业主在发展战略上思维滞后,偏重于产品数量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忽视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忽视产品质量的内在提升和品牌创建,高、精、尖产品研发动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效率不高。缺乏整体质量品牌意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局限于本工序产品质量符合合同或工艺要求,没有延伸拓展到整个生产过程及顾客满意上,达不到全员参与质量品牌管理的标准要求。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只有少数骨干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大部分中小企业被动应对企业成本上升、市场萎缩、产能过剩和恶意竞争等现实问题,缺乏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中小企业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严重不足,企业自主研发人才支撑乏力。企业主受创新意识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利润普遍较低、融资难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自主研发上难以有大手笔、大动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宣传高度不够,在国际及国家级媒体上宣传频次少、强度不够;品牌宣传手段单一,路边广告多,通过各种媒体和主题活动宣传推介不够;品牌宣传层次不深,宣传产品多,宣传品牌文化少,对品牌故事的挖掘和宣传远远不够。
高技能工匠严重不足。从总量和结构看,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38.3%,高技能人才仅占0.01%,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从市场供需来看,高级技工缺口较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体制机制看,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
推进质量立县的建议
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政策引导,建立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加强与北京起重运输设计研究院河南分院等“四院两所”的合作,建设防腐蚀研发检测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创客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辐射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吸引集聚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强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标准引领工程。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紧盯科技前沿,树立“标准化+”的理念,对照标准抓生产、抓管理、抓创新、提品质。实施质量认证工程。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既管准入又管提升的独特作用,一手“兜底线”,把好影响人身安全等强制性产品认证关,一手“拉高线”,大力发展质量自愿性认证,大力推广有机产品、环境体系、管理体系等有关质量方面的认证,把质量认证与环境质量、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品牌带动工程。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引导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知名企业。
强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完善品牌工作机制。完善主导产业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建设主要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机制和推进措施,健全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品牌创建长效机制。鼓励骨干企业争创知名品牌。以卫华集团、河南矿山、驼人集团等各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县域骨干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和国家、省级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品牌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企业形象,开展“中国品牌日”、世界认可日等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c-park”品牌等区域品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项目争取、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持续打造“c-park”品牌等区域公共品牌,共享公共品牌成果;参与国家质检总局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建立品牌危机应对机制,提升区域品牌竞争能力。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起重、防腐卫材等主导产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公司或制造基地,提高长垣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加强质量品牌文化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持续举办河南长垣起重机械质量安全论坛、驼人医疗器械博览会、“3.15”、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活动,推进质量品牌文化建设。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风险意识,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质量品牌观,严格落实首席质量官负责任制、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加快与国际接轨,努力建立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多措并举扶持服务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投资、参股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向知名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聚集,提高知名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质量培训和质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企业自觉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培育本土人才。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的人才培育支撑作用,挖掘企业内设培训平台潜力,大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统筹实施各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支持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质量、品牌经理专业培训,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队伍。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引进拥有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完善高端人才继续教育平台,继续办好外来人才俱乐部,扩大外来人才政府津贴范围,让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打造长垣工匠。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突出工作业绩、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使评价标准和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强化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完善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张发才 陈耀华 付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