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更出色,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


学会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学会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
也许你现在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什么?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这不是和所有法则相抵触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的意思不是说你要把孩子摆在最后,我所说的是,通过将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你和你的家人之间将会拥有更健康和更和谐的关系。
大多数人对于如何经营各种人际关系,一直都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模式——这不是说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有错,而是模式错了。我们一直采取的模式是:为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将焦点放在满足对方的需要上,不断地付出,让他们感到开心。即使只是质疑这种模式,或许就有人想反驳我,但请先听我说完。
本书会讨论上述模式为什么是错误的,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上。现在,请你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也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么请问:把精力消耗在一件你无能为力和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是不是明智之举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个问题: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或者这么问:你的孩子是属于你可以控制的,还是你无法控制的那种?
第三个问题:即使你可以控制你的孩子,这样做对吗?就是这样教育孩子吗?又或者,如果无法控制的人其实并不是孩子呢?
究竟谁才是真正失控的人?
我自己的孩子汉娜和布兰登,当时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那是一个寻常的星期六早上。我和太太珍妮前一晚熬夜到很晚,也就是说,第二天早上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早起床。可想而知,那个周末一开始就充斥着嘀咕、哭闹和抱怨,孩子们也被搞得很不开心。
凭着我身为辅导医师的专业才智,决定带领全家离开家里,前往松饼店吃早餐。当我们走进第一家松饼店时,发现里面实在是太拥挤了。我们来到了第二家松饼店。但这家排的队伍跟第一家的一样长。谢天谢地,这家松饼店的服务员很贴心,他们为小孩子们准备了蜡笔和白纸,我和太太甚至还可以抽空聊聊天呢。真是两全其美。
更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个告示。如果孩子们画一张图,就可以得到一顶松饼店的纸帽,就跟松饼师傅头上戴的一样,还有一份免费松饼。有时候生命真是美好,孩子们在画画,我和太太在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们终于入座了,太太和女儿坐在桌子的一头,我和儿子坐在另一头。服务员送来了孩子们赢得的纸帽,我也拿了一顶戴在头上。
到目前为止,至少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但孩子们却等了一个早上还没吃到任何东西。饥肠辘辘的孩子,当他们必须不停地等待时,很可能就会开始不安份了。汉娜已经四岁了,还稍微规矩一点,顶多只是抱怨几声。可是布兰登还才两岁,他的情绪表现当然就是两岁孩子的水平。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两岁大的孩子,当他被迫上车然后下车,得到的只是一再的保证,却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一般来说他是听不进“说话要小声”或“要像个大孩子”这类论调了。这个时候你要他合作一点,他可能不会买你的账了。跟家人一起享用温馨的早餐,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再是那么美好的主意了。
不过我既是婚姻与家庭专业治疗师,也是人际关系顾问,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从而不让自己大发雷霆。我能做出更好的反应,而不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挥舞着拳头,我可以勉强保持镇定。可是接下来我的儿子竟然把他的叉子丢到了地上!我的忍耐力快到极限了。
叉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有些人甚至还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至少我感觉他们是这样)。我把目光投向我那完美的太太,她跟我那完美的女儿端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在养育数个孩子的父母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跟你坐在同一边,你就要负责看管谁。所以当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我和我的儿子却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边缘。
我做什么都无法让他开心,做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乱发脾气。终于,他的松饼送来了,我想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了。我开始帮他切松饼,可是他并不想把他的松饼切成块,也许他是想要用手拿着整块吃。我简直快失控了。
不过,我是人际关系的专家,不是吗?我是那个计划要写一本将取名为《酷学:零吼叫养出乖宝宝》的书的人呢。我怎么可能让自己被一个两岁的孩子惹火呢?但事实就是如此。他丢把叉子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他开始估计如果把松饼、盘子和所有的东西都丢到地上的话,会有什么事发生。
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爸爸会失去冷静!
确实是这样。
我手忙脚乱地向那些被枫糖浆溅到脚的人道歉,然后一把将布兰登从他的高脚椅里拎出来。然后我又向坐在我们后面那一桌的男子道歉,因为布兰登的脚踢到了他的后脑勺。然后我抱着儿子冲出了餐厅,所有的眼睛都盯着我们,因为我的儿子还在不停地尖叫,对我拳打脚踢。我整个人都快爆炸了,当我用力推开门的时候,连玻璃都被震得嘎嘎作响,门重重地弹了回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整间餐厅里的人都看到我站在外面的人行道上,对着儿子大吼大叫,满嘴艰涩的词汇、高深的问题,气急败坏、手舞足蹈地威吓一个站在那儿还不到九十厘米高的小男孩。我可真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男人哪!
当这丢脸的一幕总算结束后,我和布兰登回到座位,打算继续吃完这顿美好的家庭早餐。我亲爱的、忠实的太太珍妮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以为她会说点什么安慰或支持我的话,但我看到的只是她忍不住想发笑的表情。当时的我就像一座火山,正想找个借口爆发呢。
“有什么好笑的?”我怒吼。
“不错的帽子。”
直到这时我才想起,原来那顶松饼店的纸帽还四平八稳地戴在我的头上呢。整出好戏上演时,主角就是一个拼命想让自己看起来很严肃、结果却很可笑的男人,头上还戴着一顶可笑的帽子。
情绪化的反应是父母的头号敌人
说实话,根本不是那顶帽子让我看起来像个蠢蛋,而是由于气急败坏而出尽洋相。事实上,当我们面对重要的关系时,这种情绪化的反应就是我们的头号敌人。
如果这本书不能给你别的,但你起码能了解这一点: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对抗的最大对手不是电视,不是不良影响,甚至不是毒品或酒精,而是自己的情绪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可以为孩子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学习把焦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与其焦虑地想控制孩子,我们还不如专注于那些真正可以控制的事,安抚自己的情绪。
冲动的反应究竟有多大的杀伤力?请继续读下去,接下来的几章将有更详细的说明。现在,请你想想:连我们自己都失控了,还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力吗?想想我在松饼店的过激反应:为了让我那两岁大的儿子停止幼稚的行为,我自己也变得幼稚了。
这样做能起多大作用?如果我提高嗓门让孩子产生畏惧,最后的确可以驯服他们,但代价是什么呢?在松饼店里,也许我的吼叫让儿子顺从了,但是如果我继续以威吓的模式教育他,那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呢?
如果我们想要发挥影响力,那就必须先控制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响应方式。也只有这样,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我们都能选择对应的行为。
如果说情绪化的反应是我们的头号敌人,那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对付它?大多数人都认为,没有什么比压力过大更令人害怕了。我们可以胆怯、筋疲力尽、担心,或是生气,但是没有什么会像压力过大一样,让我们关起心扉、停滞不前、自暴自弃。当我们觉得无力应付或做好应做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压力过大。当我们感觉自己再也撑不下去时,就会想到干脆放弃算了。
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词汇能更精确地描述大部分为人父母者的这种感受,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压力过大。我们感觉自己手足无措、过度付出、准备不足,而且得不到感激,这些都是造成压力过大的原因。结果,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差劲的父母,一个失败的父母。
很不幸,我们所扮演的父母角色是输不起的。如果有一个领域是只许成功的,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毕竟,我们接受的信息都一再强调,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多重要,要参与孩子的生活,把家庭摆在第一位。杂志贩卖架上充斥着新潮的育儿技巧与建议,上一代也教导我们要把家庭摆在第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只会让我们感觉更害怕、更无助。
还有一股最强的压力:我们都知到,这张成绩单将会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检验。我们抚养的是下一代,而他们如果不能将上一代的成功与进步思维延续下去,就会一败涂地。
养儿育女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赌注的风险之高是难以想像的,失败的惩罚也是难以承受的。我知道你能感受到身为父母的重担,也许还会怀疑天底下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很不称职。你也许会怀疑:这种情况正常吗?答案是:也对也不对。说“对”,是指教养子女是艰难的,而且理应如此,我们在后面几章会详细讨论;说“不对”,是指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

做到不发火实在是太难
臣妾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