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楷模 情系桑梓


□记者 周 飞
初见车越乔先生,是在20多年前,绍兴华侨饭店落成典礼上。
改革开放之初,回乡探亲、祭祖、旅游、谈商的华侨和港澳台胞日增,可绍兴当时仅有几家设施简陋的旅店,且服务落后。“千里迢迢回乡,连个‘窠’也找不到住。”是车先生等带头倡议筹建华侨饭店,并捐资出力。“少小离家老大回”,欣喜有了“落脚点”,车先生感慨万千,用一口纯正的绍兴话接受了记者采访:“绍兴人原来习惯于自顾自,像一盘散沙,通过办华侨饭店,大家心齐了,但力量并不大。要团结乡亲、增进实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组织。已开始设想成立香港同乡会,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搞‘大绍兴’,力量就会更大……”
1988年6月,正是在车越乔、章传信等首倡发起人的不懈努力下,绍兴旅港同乡会在港成立,车越乔被推举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香港与绍兴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爱乡乐章!
2008年4月,车越乔先生在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上被一致推选为第五届同乡会会长。日前,其子车弘健从香港来电告诉记者,父亲很忙,这两天正准备赴京应邀参加国庆活动。
去香港“闯荡”
车越乔1932年生于绍兴县马山镇车家弄村,父亲车恂如虽从事绍兴传统的锡箔业,却是个酷爱读书的有识之士,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我从小受到父亲影响,耳濡目染,很喜欢读书,初中时候,父亲还为我订了《中学生》杂志,可以说,阅读一直影响着我。”车越乔难以忘怀地说。就在他9岁那年,父母将全家迁入绍兴城,车越乔也进了当时的毕飞弄小学就读。17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绍兴一中,却因家境贫困只上了一学期高中就不得不弃学去上海谋生。
1950年,18岁的车越乔跟着一位亲戚从上海去中国香港地区“闯荡”,开始在香港大公书局学生意(当练习生)。那时候的香港远不及上海,练习生的收入较少,加上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工作和生活都不理想。他说:“是绍兴文化中的奋发精神(大禹精神)、卧薪尝胆(勾践精神)等优良传统鞭策着我、激励着我奋斗,决心要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香港“奋斗”了5年之后,车越乔决定创办“香港科学仪器社”。他白手起家,创业之艰辛可想而知。那时,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访遍全港的中小学校和重要的工业客户,以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服务,逐渐打开了局面。199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香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在车越乔的精心打理下,现在该公司在港澳地区的仪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后,车越乔还顺势拓展内地市场,目前在绍兴、广州、上海、杭州都设有分公司。他的企业越做越大,事业蒸蒸日上。
最恋是故乡
在香港旅居多年,最难忘的是思乡之情。“魂牵梦绕的故乡一直是我最眷恋的地方,也是我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我要报答故乡。”在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他时时挂念着祖国、家乡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车越乔等带头发起筹建、捐资的绍兴华侨饭店落成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好几趟,对家乡建设的关心、资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尤其对教育、文化和公益福利事业他更是情有独钟。
1990年春,作为绍兴市政协委员的车先生回故乡参加“两会”,会间视察,当他走进市文管会一仓库,看见包括1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诸多宝贵文物激动万分,“绍兴有这么多宝贝,完全可以成立一个博物馆!”于是,他与其他旅港委员们一起向大会提交了《建造绍兴博物馆,提高绍兴知名度》的提案。他说:“我跑过不少国家和地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到博物馆看一看,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当他听说市里是有一个兴建博物馆的计划,还被列为市八大实事工程,但资金碰到困难,车越乔当即表示,“那我们大家都来出点”。为此,他带头捐款50万元。1993年,车越乔先生与其他几位旅港同乡又联名倡议筹建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他先后捐资13万元。
在绍兴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车越乔和其他几位旅港委员联名提案,倡议筹办绍兴大学。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个人捐资200万元港币。1994年,绍兴旅港同乡会换届,车越乔先生被推举为会长。他觉得自己筹办绍兴大学的责任更大了,返乡的次数也更多了,好几次专程回家乡了解绍兴大学(文理学院)建设工程情况。得悉建校经费困难可能影响建校工程实施时,他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回港后他马上联络陈元钜、章传信等港胞再筹资金,他个人再次捐赠绍兴大学200万元。更为难得的是,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绍兴文理学院恂如美术馆开馆,车越乔先生无偿地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300多幅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一百三十位名家的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20多年来,车越乔多次捐款给故乡的小学、中学、文理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慈善总会……累计捐款已达1400万元人民币。2001年,绍兴市人民政府授予车越乔“绍兴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浙江省政府授予他“浙江省爱乡楷模”称号。
情系越文化
如果说阅读是车越乔一生的爱好,那么他对于越文化的研究,更是身体力行。无论是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还是嵊州小黄山遗址等,车越乔都亲自去现场考察、研究。车越乔认为,看书做学问,光纸上谈兵不行,只分析一些古籍,也肯定研究不出什么来。他喜欢亲身走访,因为从社会实践中可以学习并发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近年,他将生意上的事主要交给儿子打理,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越文化研究。2001年,他曾与著名学者陈桥驿共同编纂了《绍兴历史地理》一书。
2003年夏天,车越乔带领包括来自北大考古系的10多位专家,冒着酷暑,从绍兴出发一路南下,先后走访考察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的数十处文化遗址、博物馆、民族村落等,他不顾70多岁高龄,与考察人员一路风尘八千余里,奔波20余天,甚至到了越南北部,最终由他主编整理出一部《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他个人捐资10万元出版。2004年,他又带领有关专家,从云南昆明出发,走访了越南、老挝、泰国等地。每次考察,他都有新的收获:“越南也有越族分布。为什么叫越南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古代的越族有关。”
尽管车越乔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异常慷慨,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回家乡来乘坐的小车一直是1994年买的那辆,连司机都没换过;风衣永远是那件青灰色的老式风衣;200多元一双的皮鞋穿得很舒适……当有人劝他也要“善待”自己,他却说:“给自己花钱会‘肉痛’(舍不得)。这样挺好,比我生活辛苦的人还很多。”
人物名片
车越乔:1932年生,绍兴马山人。1950年赴港定居。现为香港科学仪器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浙江省香港同乡会联合会会长;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兰亭学会副主席、绍兴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爱乡楷模”称号。省政协第八、九届委员,绍兴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绍兴旅港同乡会第四、五届会长。

超赞,要是你当年就留在大陆,估计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只能压制人的才能,泯灭人的人性

留在绍兴,早被镇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