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湖城东门至三里桥,荻塘(长湖申航道)南岸,有山名“乔木”。该山位于道场和常路(现八里店)交界处,它东连沈长山,西接河口山,北对谢家山,与钱山漾、碧浪湖、东苕溪相临,和苏台山(又名车盖山)、道场山、金盖山相望。
山虽名为乔木,但如今山上林木并不葱郁,想来应该和此山古今以来作为采石场的历史有关。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蛮石出乔木山”,“蛮石”是当地人对建筑石材的俗称,可见乔木山为古代采石宕。而今矿山遗址上遗留有两块巨型孤石,兀然耸立,造型酷似一对饱经风霜的老夫妻朝夕相依,称之为“石公”,“石婆”。山上还有数十平方米至数百平方米、深2-3米的石塘多处。而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乔木山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采矿。高峰时期,道场、常路、航运公司3家都在这里开石矿,隆隆炮声不绝于耳,直到七八年前才完全停止。现如今,这里又留下新的遗迹,西面山体犹如斧劈刀削,山下则形成了一个大而深的水塘。
不知道乔木山名起源于何时。赵孟頫有名篇《游吴兴山水清远图记》,描绘湖城南郊碧浪湖一带的山水景致,文中说“小舟溯流城南,众山环周”,提及的诸山中近则岘山,远则沈长、长超,但却无乔木山之名,这似乎不太合常理。但我细读该文后发现,文中又说“越湖而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而从位置上来判断,车盖山东面正好就是现在的河口山和乔木山,那乔木山应该就是赵子昂所说的上下河口山之一了吧?
我对乔木山并不算了解,但渊源不浅。我的母亲生长于河口山边,与乔木山不远,而我父母亲就是相识在乔木山的道场三矿,一个“敲石子”,一个“拉手拉车”。之后我母亲从城东远嫁城西,当时我外祖父还没去过女婿家,他第一次来到那边村子里,一时寻不到,恰好看到河边的埠头是用“青石头”所筑,而那时候就乔木山出产的石头是呈青色,一看就是母亲娘家那边的,由此就有了这个我母亲口中由“石”引路的小故事。
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去过乔木山。直到去年3月,偶尔和母亲说起“石公石婆”,于是就由母亲带路,第一次到了乔木山上。刚一走近我就被“石公”、“石婆”的气势所震撼,也被那里的清幽环境所吸引。之后,分别在去年暮春和下雪天,我两次和人文同好者前往,并捡回青石一块,留作纪念。今年5月,我又在《湖州晚报》上看到报道,说乔木山上有古道,于是再次踏访过一次(见《走访湖州南郊的古道》)。或许是渊源,也或许是爱好,注定了我与此山的缘分。
道场人
2011年7月20日
造型酷似一对饱经风霜的老夫妻朝夕相依
文笔有点老辣了,顶一个!
看过两篇文章都说“石公”、“石婆”已被炸掉,都是没有实地寻访的想当然。另外,“乔木山出青石”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听说乔木山要拆迁了,估计真要完结了,或搞成不伦不类的东西。
之前在单位网上看到过照片了,真是很羡慕你,可以身体力行发现美
今天我再次向我母亲求证,确认那两块巨石就是“石公”“石婆”,他们小时候就一直这么叫,未曾被破坏过。而后来开矿是在乔木山的西面,离“石公石婆”有一段距离。
乔木山雪景(摄于2011年1月春节前)
神奇啊。真的好像一对夫妻,下次带我去看看。
早听说这个地方,还误以为是叫“荞麦山”,今天是长见识了
好亲切啊。
我外婆家就在那里,
每年过年去作客时,都会到石公石婆那里去的
我和我的一帮喜欢考察湖州的朋友对湖州大小的地方都伸过触角,就喜欢去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