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真的都很能做生意,请不要忘了自己的这个身份!

重阳节,其实很多福建人不怎么过的,和普通日子一样。
不过,倒让我想起了几位熟识的老人。
1.
“老阿伯,食未”?(闽南语音,意思是吃了没)
“食咯,汝要去倒落啊?”(闽南语音,意思是吃过了,你要到哪儿去)
“我要来去接囡仔落课。恁囝怎么没将你接去外省?”(闽南语音,意思是我要去接孩子下课。你儿子怎么没把你接去外省)
“我呣爱去,抑是蹛在即厝比较自由,亻因做生意无闲得要死,勿会想去麻烦亻因。”(闽南语音,意思是我不喜欢去,还是待在家里比较自由,他们做生意忙得要死,不想去麻烦他们。)
林阿伯的老伴5年前去世了,儿子儿媳在广东做瓷砖批发生意,孙子也已经5岁了。
5年前,儿子儿媳把他接出去一起住了几年,正好林阿伯帮他们带带孙子。
这两年孩子长大了,林阿伯越发思乡,不想待在外地,于是便独自一人居住在老家。
家里的房子是前年刚刚翻修,有五层楼高,很气派。
林阿伯腿脚已经没那么利索,所以只在1楼开了一个房间住,白天没事经常发呆,或者到老人会去找找老伙伴喝杯茶,看他们打牌。
平时吃饭就上不远侄儿家。遇上侄儿家没有做饭,自己烧点粥,配点腌好的菜瓜。要是晚上,自己买点花生米,和两杯白的,倒头便睡了。
2.
陈阿婆和陈阿伯,十六七岁结婚,相伴六十几年,养育了5个孩子。
老大是女儿,嫁到隔壁村。住的不算远,但是年轻的时候帮家里干农活,带弟弟妹妹,苦没少挨。后来结婚生子,孩子也有5个,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身子骨比陈阿婆他们还差,已经当了好几年的药罐子,自然照顾不到陈阿婆他们。
老二是儿子,早几年出外打工,后来自己也做起洁具的生意,直接在外省安家落户了。每年过年的时候会带着一家人回来过年,热热闹闹的呆个十天半个月,然后又是一年的分离。老家对他来说可能更像暂时歇脚的旅馆。
老三倒是留在本地做五金生意,但是平常也是忙得晕头转向,自从自己买了新房子,一家人搬出去住后,回老房子的次数十个手指头都用不完。
老四老五都是女儿。
老四在厦门考了公务员,也在厦门成了家,每年也就仅有过年或者家里普度的时候会回来一趟。
老五去年刚嫁人,在银行里工作。头几个月往娘家,跑得很勤,但是过完年后,回家的频率越来越低。后来陈阿婆索性告诉她,先顾好自己的小家就行,不用担心娘家,没事就不用老回来了,太折腾。
陈阿婆和陈阿伯也想得很开,只要子女们各自过得顺遂就好了,不在身边就不在身边吧。
就是上回陈阿伯在门口摔倒时,陈阿婆力气不够,扶不起来,正好有人路过看到,这才送到医院去看医生。好在没什么大事,只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也是正常的,这事儿也就没让子女们知道。
3.
王阿姨,58岁。老伴早年因病走了,独自拉扯大自己的儿女。现在儿女各自成家,过得都还算富足。帮他们都带过几年孩子,现在小孙子们都长大了,王阿姨不管待着谁家都感到不自在。自己早年的积蓄在儿女结婚的时候已经都花得差不多了,现在每次花钱都得伸手向儿孩子们要。虽然儿媳女婿都没说什么,但是眼神上还是能感觉到嫌弃。
索性,王阿姨跟儿子女儿们说不习惯外地生活,想回老家自己住。儿子女儿稍微挽留了一下,也就同意了。每个月儿子会给王阿婆1000元生活费,女儿挣得少,给500元。王阿婆没怎么花,都攒了起来。家附近菜市场依旧人来人往,索性,她还回到自己原来的摊位上继续卖起了菜。
王阿姨希望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替孙子们攒够买房钱。
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和重商思维,都是哪里有钱挣就走哪里,尤其在闽南。
除了过年的时候,其他时间大多数青壮年都是在外省做生意,散落天涯。
家里的父母,如果还能动,愿意出去走走的,会跟着子女一起外出。
如果不愿意出去的,基本就是现在闽南的常驻民。
不论你在哪里做生意,记得常电话回家问候一声。
如果可以,尽量让老人留在自己身边,陪他慢慢变老,就像当初他们陪我们慢慢长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