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行业云使能服务的征途:云转型要趟过哪些坑

距今为止,云计算的发展已有超过10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过去十多年的云计算发展,推动了云计算市场出现了两大变化:
第一,过去十几年的云计算,让云的理念从概念走向清晰,长达十年的云化实践,让今天的政企用户不再对是否上云怀有疑问,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更快、更好、更安全的上云。
第二,企业上云这一趋势的启动,将改变现在云计算世界的格局。以企业级云服务为主的科技公司有希望成为云计算下半场的主要角色。
这两大变化,都预示着在云计算的2.0时代,企业上云将是整个云计算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企业云转型要趟过哪些坑
实际上,企业上云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使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和提高效率。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虽然看到了企业上云在缩减成本、提升效率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上云仍然有许多路要走。
以至于各种调研机构也总结了各种类型的上云障碍。比如csoonline的报告就显示企业上云的四大障碍:合规和安全,运维的成本和复杂度,与现有it基础架构的兼容性,不符合业务目标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1、那么首先在合规方面,最主要的顾虑是,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担心采用云服务的相关监管政策不明朗,对于企业上云业务的合规性存在担忧。但随着行业云逐渐形成标准,这种合规化的顾虑会慢慢得到解决。
2、其次,安全问题一直是企业决策者最主要的顾虑。过去公有云一直被企业用户抵触的最大原因就是安全性,其中包括了数据主权性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以及由于系统宕机产生的数据丢失。
3、第三是成本问题。很多行业云系统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后期的运维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恶性循环,让企业上云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4、第四是复杂性和兼容性。多数企业的应用系统都是历经多年积累构建,业务软件和数据通常以传统架构进行设计,向云端迁移势必导致企业业务架构的大幅度改变,这个过程不仅过于复杂,还耗时耗力且技术难度系数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新旧架构的兼容和迁移的难题。
以某省政务it系统上云为例,就面临着重复建设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分散、管理困难、设备老化严重和故障频发等问题;另外如何打通原有政务资源壁垒,实现数据融合,乃至数据共享?如何实现数据价值,带动业务创新等挑战?各行业看到云的诸多好处而决定做云化转型,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上述问题与挑战。
不难发现,企业上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中心建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建好云”,“用好云”和“管好云”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换言之,企业上云需要用全生命周期的眼光来进行设计。
十种角色,贯穿企业上云全生命周期
2018年6月12日,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2018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 2018)”上,华为重磅发布行业云使能服务。华为企业bg 企业技术服务部云使能服务部部长周义林认为,“企业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云化道路,采用全面的端到端专业云使能服务,才能实现从基础设施向行业应用转移”。
居中:孙茂录(华为企业bg企业技术服务部总裁)
左一:叶中华 (华为企业bg企业技术服务部专业服务部部长)
右一:周义林 (华为企业bg企业技术服务部云使能服务部部长)
为此,华为行业云转型服务解决方案,开发了全生命周期的行业云转型服务,其中包括云咨询、云化评估、云规划设计与实施、云迁移、云灾备、云安全、云运维、大数据规划设计、大数据开发支持和大数据管理。
很显然,云咨询、云化评估、云规划设计是面向建好云前期的需求分析和咨询服务,而云实施、云迁移、云灾备、云安全则是如何“建好云”,云运维则是面向如何“管好云”,大数据规划设计、大数据开发支持和大数据管理属于“用好云”。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华为扮演的角色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在前期需求阶段。云咨询服务像是客户云战略的规划“顾问”;云化评估服务算得上是客户业务上云的“分析师”;云规划设计服务要做的正是客户业务上云的“架构师”。
而在云的建设阶段。云迁移服务就是客户业务上云的“搬运工”;云灾备服务是客户云上业务的“护航者”;云安全服务扮演了客户云上业务的“保护者”;最后的云运维服务显然是客户业务运行的“守护者”。
最后,在云的管理和运维阶段。大数据规划设计服务要做客户数据平台的“建筑师”;大数据开发支持服务成为了客户数据业务开发的“设计师”;大数据管理服务则是客户数据体系的“治理者”。
在我看来,这十种角色的塑造,代表了华为在大量的行业云落地项目中总结的方法论。华为的成功从来没有任何神秘,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总结而来,在不断为客户的创新来实现的。
客观的说,行业内的云服务商有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到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在每个阶段都能以专家级的角色,来帮助企业上云的公司,唯有华为一家。
实践出真知,华为使能行业云行遍天下
以上海政务云项目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云,由于数据中心建设繁杂,且缺乏统一规划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后期运维难度大等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上海政务云还是江西政务云项目,都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比如运维以核心业务保障为主,不同于互联网业务的快速迭代,政务云的新业务增速比较缓慢,安全性要求高,更注重管理和绩效,往往有分级管理要求,同时也关注数据的潜在价值。
而华为则凭借专家级的服务和运维能力,赢得了大量政企客户的认可。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某省政府政务系统,在华为政务云服务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云化转型,实现了多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双活云数据中心架构,以及云平台全面安全保护。
从该客户的云服务建设成果来看:云用户目前按实际业务需求支付云服务费用,从而降低冗余建设开销,成本节省约40%;业务上线时间从以前的数月缩短至现在的数天或数小时;it系统形成统一资源池,资源利用率提升了50%,运维自动化程度提升至80% 。政府部门能够聚焦自身业务,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了50%。
据了解,华为联合业界2900+生态合作伙伴,并开发30+工具平台帮助客户云化转型,目前工具平台已经能够兼容260+种硬件设施和400+种软件模型。
在我看来,行业云的落地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全栈云的技术能力,二是行业落地的经验和实践,三是完整的行业云研究和方法论。那么从这些细节上看,华为无疑是政企客户上云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