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维舟。1935年3-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向川西转移,放弃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秦岭与大巴山区,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中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12月,涉过汉水,翻越巴山,18日占领通江县两河口,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中旬占领得胜山,进逼江口城(今平昌县城),23日解放巴中(今巴州区),2月1日解放南江。红军解放通江后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邝继勋任主席。1933年2月相继在通江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袁克服任省委书记、熊国炳任省苏主席),标志着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
1933年3月至6月,川陕苏区军民取得了著名的空山坝战役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发动的“三路围攻”,歼敌近2万。反“三路围攻”的胜利,使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6月,红四方面军在木门场(今属旺苍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入川时的四个师1.5万人,扩编为第4、9、30、31四个军,总兵力达4万余人.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参谋长曾中生,下设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兼政治部主任),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傅钟。1933年6月25日在通江城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后,川陕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随即由通江县城移驻巴中城。8月1日,方面军总部在巴中隆重举行阅兵大会,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巴中城召开。随后,川陕省第三、第四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也相继在巴中城召开,周光坦、周纯全先后担任省委书记,熊国炳连任省苏主席。苏区的群团组织和地方武装进一步扩大与健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33年8月至10月,川陕苏区军民取得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川陕苏区的疆域,拓展到东起城口、万源,西至嘉陵江沿岸,北抵陕南镇巴、宁强,南到达县、渠县,纵横四、五百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一个特别市的红色政权,川陕苏区进入了鼎盛时期。

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川陕苏区军民粉碎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发动的“六路围攻”,取得了歼敌8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100余门的辉煌战绩。11月初,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词;11月中旬,在巴中清江渡(巴州区清江镇)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六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制定出依托老区、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
1935年1月22日,长征途中的中央政治局及军委发出《关于配合野战军转入川西给四方面军的指示电》,命令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为执行中央电令,方面军于1月中旬至2月中旬,开展了广昭和陕南战役,吸引沿江之敌北向,寻找渡江突破口。3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在苍溪强渡嘉陵江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留下巴山游击队坚持苏区斗争。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共10余万人在川西懋功胜利会师,为红军主力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长征胜利开创中国革命崭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川陕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年多共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5000万公斤以上;十多万优秀的巴山儿女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当年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约12万人,经过川陕苏区的历次战斗、国民党军队的屠杀,以及地主“还乡团”的残杀、暗杀等,牺牲6万余人,其中有刘伯坚等全国著名红军烈士38名。新中国建立后,曾在川陕苏区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洪学智等又是新中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功勋;巴中籍红军中有吴瑞林、傅崇碧、何正文、陈其通、胥光义等27名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军;有李培基等128名省部(军)级以上干部。他们亦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健在的巴中籍老红军、西路红军、红军失散人员约4000余名。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其中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帅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当时,毛泽东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中国革命老区)

毛泽东同志对川陕苏区的评价 “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这使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川陕苏区是全国第二大区域。”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和川陕的党组织及勤劳勇敢的川陕苏区人民,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党史、军史和新民主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新区 1932年6月,蒋介石置民族存亡于不顾,调集50多万兵力,对红军发动了第4次“围剿”。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鄂豫边境,战胜敌人围、追、堵、截,12月初到达陕南,随即翻秦岭、渡汉水、越巴山,18日胜利进入川北。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及大部土地。12月29日在通江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把通江东北、巴水上游(大通江河)划为赤北县,通江县改为赤江县,通江北部及小通江河流域和南江东部划为红江县,巴南二地划为巴中县(设在清江渡)、南江县,巴中县城为直辖特别市。五县一市的苏维埃政府和县委于1933年2月初相继成立。 1933年2月7日,红军在通江召开五县一市党团员代表大会,到会60余人,代表地方党员200余人,成立了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组织部长余洪远,宣传部长刘瑞龙(当时未到职),妇女部长姚一善,秘书长吴永康。在川陕省委领导下,同月中旬,在通江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20名,选举熊国炳为主席,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从此,各县在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 2月底,人民公敌蒋介石委任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抽出其在川西参加混战的军队6万余人,向我刚诞生的川陕苏维埃区域发动“三路围攻”,我红军为了集结主力打击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4月底先后撤出南江、巴中、通江三座县城,并于5月中旬组织了空山坝反击战。6月中旬,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收复了通、南、巴原有苏区,新成立了广元(设治旺苍)、苍溪(设治文昌)、长赤、仪阆(设治巴中恩阳),江口(现平昌)、万源(设治竹峪关)等6个县苏维埃政府。25日在通江新场坝召开了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48人。大会主要为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做准备,并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的任务》的决议。大会还着重讨论了组织问题和开办党校、

川陕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