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的忽悠和陷阱

如今,搜索类广告已经成为搜索引掣和社交网络的重要盈利来源。
相较于前媒体时代多数广告的非精确投递(比如你看电视或报纸时经常会被突如其来的广告打断,但是说实话那些广告真正的有效时间通常就如落在火炉上的雪花一样短暂),,进而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理论上搜索类广告确实可以比传统广告更有效,但其作用真是如那些搜索引擎公司吹嘘的无所不能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客户在搜索引掣上搜索某一品牌,无论结果有多少相似的广告,用户一般都会点击哪怕排在稍后的官网链接。既然是点击官网链接,那么在搜索引擎上花大笔钱争取排名又有多大实际效用呢?当然,如果你想提高搜索广告价值的话,有一种更加牛b的做法就是当用户搜索你竞争对手的品牌时,搜索引擎也能将你的付费广告排在搜索结果列表的顶端。
除了这种精确搜索以外,模糊搜索的作用也好不到哪去。比如搜索“单反”或“手机”之类,从理论上说此时排名占优的广告应该能在消费者兴趣颇高时抓住其吸引力。但最近美国的电商巨头ebay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查,结果证明并非如此:大部分互联网广告的主要受众群和在线消费的主力军们不再热衷于在看完搜索广告后再从ebay上购物,虽然付费搜索排名的投入恰是针对这一批人,这略显讽刺。于是,ebay给出了并不乐观的结论:越来越多的搜索用户的购买行为不再受广告影响,这导致大量广告投入的平均回报令人失望。
ebay的结论或许较为片面说服力不够,他们也承认有其他公司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其正好相反。
,因为他们拥有史无前例的客户资源和最复杂的算法。与搜索广告不同的是,社交媒体上的广告更像是电视广告,广告投放者希望通过扩散性的传播方式扩大其品牌信息,以吸引社交平台上用户的注意。据idonews了解,facebook曾于2012年联合一家消费习惯调查公司,针对一亿美国家庭调查研究了他们看到的facebook上的广告是否影响其购买行为。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广告并没得到大量点击,但回报效果很好——在被调查的前60支投放广告中,70%的商家都获得了3倍以上的回报。
不管这些公司的研究结果是什么,经济学者将这种用户不得不购买某种商品的行为称之为“内生性购买方式”。通俗点说就是:无论是否受到广告的影响,用户都会发生购买行为。有些情况下,客户并没有购买意念,的确是有些广告说服他们进行购买;而另一些广告只是在我们原本已经打算购买的时候提醒了我们。这两者之间要精确区分是相当不易的。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facebook的结论。因为,无论facebook是否掌握了利用广告说服客户购买的技巧,或者能够发现那些具有“内生性购买方式”的客户,广告并没有被点击,这是不争的事实。
ebay的研究表明那些最常点击广告的人其购买行为没有被影响。facebook的研究表明那些正被影响的人实际上未必点击了广告。
这让人不禁疑惑:点击广告到底有没有起作用?
实际上,我们有理由怀疑所有的广告,无论线上或线下的,广告都正在丢失其说服力或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产品的品牌效应会进一步减弱,。比如,现在在你看到一个商品的广告之前,你也许已经看了网上对该商品的评论、用户反馈、朋友意见,甚至比价软件等等。这些尽管算不上真正的广告,但却无处不在,而且有时候可能比广告本身更具说服力,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将上述当成信息而不是营销广告。不去考虑大公司们做的研究,想想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其实绝大多数不会点击广告,至少不会主动点击。
被称为百货商店之父的美国商人约翰·沃纳梅克曾说过:“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至理名言到了互联网时代,听来愈加百味杂陈。
注:本文首发idonews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