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找更多学校建设者!
“ 随着我国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不断深入改革,中小学教育理念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新理念催发之下,中小学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开放。
教育建筑作为教育行为的空间载体,其形态与模式均受到教育行为的直接影响。尝试从几个中小学校的设计案例感悟,浅谈教育新理念带来的建筑设计变化。 教育理念的探索
在近十年间,过于教育制度和举措都一直处在不断的尝试、改革之中。由从前单纯知识灌输的应试教育发展至今日,越发向着开放自由的方向改变。近期新的中小学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混龄教育:一般通过设置混龄幼儿教育机构、举办混龄幼儿活动、组建混龄班组群、设置混龄课程等方式实现。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的孩子产生正向影响。克服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个性化日程: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个性化课程,由其自主选择,形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日程。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多重定位,归属于多个志同道合的团体,不再被单一地钉在一个坐标点上,提供给孩子自由成才的土壤。此外还需有丰富的高参与度的社团: 强大的传统社团+自由结社的新兴社团,学校给予空间、经费和时间上的充足支持。平衡学习:对体育、艺术和技术高度重视,将这三者与由来一枝独秀的文化置于完全并肩的地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支持。
非正式学习:首先要提到学习频谱四象限
分割这四个象限的分界线是三维的视觉和听觉的私密度需求。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在教室、图书馆等传统学习场所之外,不同的空间支撑为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学习提供可能。教师工作室制度:摈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固定,老师走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提倡以学科班级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走班学习的新兴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上课。这带来三大优势:1、与走班制共同形成海量课程系统的支持体系。2、办公、教学、实验、拓展可在同一个空间完成。3、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并存。自主管理:通过取消班级,取消班主任,使得孩子不再被单一地钉在一个坐标点上,学会在集体之外成长,由自由而自律,由自律而自立。同时以导师制关注、引导孩子,避免无限定的自由带来的迷失。 建筑设计变化:差别较大的指标配比以下是设计的几所中小学校的概况,相比于当地指标,几所学校都存在根据本身使用需求,部分突破规定指标的现象。青岛中学红岛校区(中学部)用地面积:168689㎡建筑基底面积:40283㎡运动场地面积:31990㎡学生人数:3000人。
潍坊北辰中学用地面积:251479㎡建筑基底面积:50550㎡运动场地面积:37440㎡学生人数:4800人。
青岛中学金家岭校区用地面积:53362㎡建筑基底面积:28815㎡运动场地面积:11265㎡学生人数:1184人。
“ 以下是山东省标与各校指标的数据对比:山东省标与青岛中学红岛校区指标对比
山东省标与潍坊北辰中学指标对比
山东省标与青岛中学金家岭校区指标对比
教育建筑设计变化:集约化教育综合体三所学校的功能组织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都具有集约化的特点。青岛中学红岛校区采用了“三明治”式的功能结构,这一结构结构将校园的功能空间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分层布局,各类功能使用流线能够在集约化的综合体中实现快速便捷的上下层联系。
潍坊北辰中学则采用了同心圆式的功能结构,它将校园的核心共享区作为校园的中心,其他功能空间按照其与共享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在水平方向上作远近布局,构成以共享区为中心,其他区域层层展开的功能结构。
青岛中学金家岭校区则集合了教育与部分城市功能。由于城市用地相对有限,校园规划有时候需要将城市的部分功能纳入到设计范围。青岛中学金家岭校区通过垂直方向的功能区分和流线整合,将穿过基地的地下轨道交通线、设置于地面的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等城市功能纳入到校园整体规划体系中,有效地整合了校园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各类使用流线和功能。
建筑设计变化:教学核心单元的进化教学核心单元是教育行为最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它已经根据教育理念的革新悄然进化。最典型的为以下两种形式:一为教师工作室,二为单元班组群。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下图是其物理教师工作室:
类似的还有语文教师工作室,汽车设计教师工作室等等
以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为例,下图是其单元班组群:
在公共交流空间里,不同年级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学习。
便捷交通网络+密点式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网络与较为密集的公共空间,是建筑集约化的空间特征。交通网络在较好的满足“教育综合体”的交通需求的同时,结合公共空间的设计,赋予其较强的停留属性。青岛中学红岛校区采用较为密集的“三维网格结构”的交通体系,双向网格状交通结构,使得各分区之间及各区内部形成快捷、直接的交通联系。
结合网格状交通空间结构,在交点处密点布置交流空间,使得公共空间具备复合功能。其中主空间承担空间定位、集聚人流、展示、活动等作用。
下图为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它的交通网络则采用“多层环形结构”,设计将教室、交流厅、交通廊、食堂、体育馆等空间通过环形结构串联,形成从公共到私密的层级过渡。
建筑设计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非计划、自组织、随意性的学习空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自学习,交流学习,非正式交流,社会交往等富有活力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它鼓励学生自己去赋予这些空间以各种功能属性,也鼓励学生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发生互动。而这样的空间种类丰富多样,以潍坊特教园区的设计为例,它创造的是室内外交融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室外庭院—半室外灰空间—室内学习空间的微妙过渡,模糊学生对室内外空间的边界认知,从而将室外庭院纳入到非正式学习空间体系。
青岛中学金家岭校区的设计则遵循“学习四象限”的原理设计非正式学习空间。以一个庭院为中心,围绕布置各类私密程度不一的共享交流空间。
教育行为作为教育空间的内容,一直影响着教育空间的形态和模式。只有适应教育理念变化的教育空间才能满足主体的使用要求。随着教育理念的新变化,教育行为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空间也将在原有模式上进行优化。无论是对各个层级空间更高效地利用,还是建立室内外结合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抑或是构建垂直向网络化的共享交通体系;都是希望打造行为和场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新变化。热门文章推荐
↑ ↑ 点击上图 ↑ ↑
即刻阅读
↑ ↑ 点击上图 ↑ ↑即刻阅读
↑ ↑ 点击上图 ↑ ↑
即刻阅读
▍ 必达亚洲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beed asia聚焦学校建设领域选址规划 | 设计建设 | 建材设施 | 科技装备beed asia 必达亚洲 必达 · 更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校,连接全球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提供方,建设更好的学校。官网:beed.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