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不曾消失的风景—探秘黄石的城市地标


繁华流逝,记忆定格。黄石曾留下无数不可磨灭的城市地方标记。这些城市地标融入在黄石人的过往和日常。时过境迁,钟楼、市府路、红旗桥、挹江亭……这些城市地标还好吗?我们走进黄石人的记忆深处,探寻那些存在或已消失的城市地标。
盘点黄石曾经的城市地标
黄石大道145号,华新水泥厂旧址静静地坐落在此。
3月31日上午,天空蔚蓝,旧址内有些湿润,娑婆的水杉树吐出片片嫩绿,华新水泥留守处员工陈空荣习惯性地巡视着厂区里的一切。
  陈空荣在华新工作36个年头,父母都是华新员工,孩子也是从华新附属学校毕业的。对于华新,陈空荣有太多的感慨!
  红旗桥是他最为深刻的记忆。那是2007年2月23日上午,他亲眼目睹了厂门前的红旗桥拆除。
红旗桥里有两桥。红旗桥的一二号桥,分别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是华新水泥厂的火车运输通道。随着华新老厂迁出黄石主城区,红旗桥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城市地图上彻底抹去,只遗留下路边的桥墩。
  “桥拆除了,再也看到桥的影子了!”陈空荣喃喃自语道。事实上,红旗桥片瓦不留,只是偶尔的公交车报站声唤醒着城市人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的繁华终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儿时记忆显得越发珍贵。1952年9月30日对公众开放的黄石工人电影院(原名“工人剧院”),是建市后黄石第一座公共场所建筑。
但遗憾的是,二十一世纪的第六个年头,拔地而起的商贸大楼替代了工人电影院。与工人电影院同时代应呼而生的黄石剧场,随着城市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也最终没落改做它用。
  有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谈起这些城市设施,黄石文化名人刘浪说:“红旗桥、工人电影院、黄石剧场就是典型的城市地标!”
  何谓城市地标?刘浪解释道:独特的地理特色的建筑或者自然物。当人们身处城市,并以此能辨认自己身处何方,具有“北斗星”的作用,还包含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
  历史是城市地标的根,文化是城市地标的魂。刘浪还把城市地标分成已经消失的、正在消失的、保存至今的、未来可能的“四个层面”。
  把目光转向钟楼。指针,定格在7时18分。这个陪伴了黄石人30多个春秋的物件,经历过无数次的停摆、维修、转动。 如今,钟楼作为旧城改造项目要拆迁,住户已搬离,转动的时针已经停止。
当钟楼改头换面时,钟楼附近的贸易大楼仍在坚守。1954年,作为黄石第一个大型商业经营点,贸易大楼至今保持着它原本的模样和作用。
  消失、尚存、再起……这就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它在岁月的不经意间从来就没有停止。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批未来的黄石地标可能崛起。
  比如坐落在杭州西路208号的东楚传媒大厦,因其独特地域、人文风貌、建筑风格等有可能成为城市新地标。还有鄂东长江大桥、朝阳阁、国家乒乓球黄石训练基地等。刘浪说:“当然,这还要时间来证实。”
在这里读懂城市
庞然大物,非也;高楼大厦,也不全是。但这些城市地标,却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串故事、一种记忆……
  提起钟楼,张银保记忆深刻。
  1980年5月1日钟楼正式运行,时任邮政局员工的张银保负责维护大楼钟表的正常运行。那时,他几乎天天要上楼看看。直到2002年钟楼换上了无人值守的电子钟,张银保才换了岗位。
  当时,只有武汉、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建设钟楼,而黄石建设钟楼,见证了黄石人超前的意识、敢于作为的精神。
  对张银保而言,20多年的坚守平凡而不简单。他付出的是汗水,投入的是一份人生极为宝贵的专注精神。而市民吕水英认为,钟楼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是黄石人对城市的眷恋和认同。
  城市地标的背后,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内涵的深度挖掘,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的热情期待。
网友“黄石老鼠”,见证了原实验高中兴起、沉寂。在学校主楼爆破之后,他在网络上发表感慨。字里行间,尽管他透露出更多对历史日常的温情,但他认为,教育的功德教会了人们去念着过去的好。但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尝试着让所有的人朝前看,朝远看,不要回头!
  黄石工人文化宫已有60年历史,它承载着许多黄石人下棋、听戏、跳舞、纳凉的美好记忆。但2006年改造后的工人文化宫多了些商业味,少了些文化味。
  于是,2012年8月新版的《黄石港区志》220页,专门介绍了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提到市民主张“回归公益,守住地标“,建议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监管”,呼吁部门“改善服务、服务民生”……
  我们把目光转向江边,“六角二层,飞檐、绿瓦、红柱,清幽古雅,挹江亭坐落在海观山山顶,临江而立,挹江听涛,气度非凡。”这座建于1960年的亭子由董必武题名,享誉全市。
而以挹江亭为名的建筑,建于1976年,是某饮食公司的宿舍楼,背后的 “772号楼”蕴含着黄石新的精神内涵。在这里住着的21户居民,因为一块38年的“卫生值日牌”轮流坐庄,使这栋楼成为“自治自理,邻里守望”社区创建的样板,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一座城。
这一切,见证了黄石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激情和热情,形成了一股推动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力量!

让城市多留些记忆
一座城市是有记忆的,我们的成长时时刻刻地伴随着这座城市在一起成长。
当下,放眼望去,城市发展进程在加快,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直通“罗马”。繁华的背后,是一幢幢旧楼房的消亡和一条条大街小巷的没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那建筑,在我们的印象中不断地消失。
我们也矛盾,一边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一边是儿时记忆的精神留存。曾经寄托着无数期待与梦想的这些旧建筑,老地名,又该何去何从?
  当我市文化名人刘浪的小外孙背诵世界著名地标时,刘浪摇头无奈,“黄石人都不记得黄石的地标,背世界地标有什么意思。”
  当某厂有着悠久历史且工艺精湛的建筑要拆除时,老工人们几次向上汇报,但都没能挡住挖掘机挥舞的铁臂。
  当原实验高中两幢苏联专家楼拆得七零八落时,人们只能用相机、用文字来留下它的记忆。
  城市的建设,需要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如果都是高楼大厦,那就不是黄石了。
  我们不希望,那些灭绝的动物只能在课本中看到;我们也不希望,那些消失的地标,只能在我们年老时,用苍白的语言向子孙模糊提起。

迁掉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遗迹有助于大量农民进城后建设和谐社会。
水泥窑、铁路桥和旧钟楼都是哪个不人性时代,以少数人的户口特权积累下来的标志。这点要学习苏联和东欧解体后的景象,人们以摧毁一切旧建筑的方法发泄心中的不平,当然中国人远没有进化到这一思维层次,但先知先觉者不要等人们思维成熟后再做这个事,先革自己的命能换来历史和国际友人的谅解。
摧毁和拆除旧建筑能抹掉一段不值得炫耀的历史,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推陈出新才能在不断更新中找到新定位。中国人始终是挖古墓寻珍宝,这是族群没有创新力的表现,在这样的族群人性大背景下就更需要舶来品来包装自己,否则你就一老古董了,有钱有闲有意收藏你若干才显现出价值,多数时段则是垃圾。所以说你要有这样的远见才行。抹掉不光鲜的一面你才能穿上新衣,何乐不为呢?
看到这些老图片真是感慨万千
磁湖南岸在哪?胡家湾
一座城没有老建筑,就失去了原味
中国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建筑,前朝全部烧掉,推倒重来,意大利地震那些老建筑死了多少人,毫无朝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不拆不重建,怎么搞钱,有很大的学问的
这些历史建筑虽比不上古建筑,但在我们看来确是黄石最好见证。城中村这么多确不去拆,反倒拆历史标志物,让人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