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升级 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2016年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的元年。
2017年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先进制造技术迅猛融合的发展年。
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被国家、省市政府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统计,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春新区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应时而生。光智园是长春新区联合长春市工信局、长光所联手建设的精密仪器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欲最终打造成东北亚高端智能产业带。预计到2020年,实现园区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20%。
发展篇:群英荟萃 打造东北亚高端智能带
2016年是光智园建设的黄金期,光电和智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园,但产业园并没有“萝卜快了不洗泥”,能进来的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目的是通过一批高精尖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一期已引进项目24个,其中17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技术研究中心,3家三板上市企业,2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总投资24亿元,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实现产值55亿元,税收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000余个。
打造国内一流智能制造企业集聚区
园区以北湖科技园、北科建为辅助技术平台,重点引进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物联网产品、光电编码器上下游配套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控制和感知装备及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及生产企业。重点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型高、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产业园已引入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18个,其中先进装备类产业化项目9个,占园区智能制造项目比的50%。
创新、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光智园的定位让生机勃勃的新三板上市企业眼前一亮,于是北方灌装和希迈气象来了。长春北方化工灌装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包装行业龙头,是新三板上市企业,拥有百余项核心专利。曾在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主持制定《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等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气象仪器整机及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技术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专利35项。其研发的传感器系列产品应用于世界生态环境、国防、民航、气象、交通等几百个项目,也为国防建设和民用提供先进的气象观测装备。它们选择光智园,因为这里是“吉林智能制造”崛起的希望之地。
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兴志说:“将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在市场上获得主动地位。”于是,光华微电子、印刷机械等两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来到了光智园。光华微电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专用生产设备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在精密机械仪器和激光微细加工设备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其生产的激光调阻机和激光划片机在国内和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该企业团队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激光调阻机,第一台三轴共心血管造影仪c形臂系统。9月份,公司就要搬进光智园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与光华微电子做出同样决定的还有新中国印刷机械的摇篮——长春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光智园这个产业高地还有众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型企业,专业从事现代物联网rfid产品、物联网机器人(ir)和物联网轨道交通afc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是中国东北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afc设备及系统的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台式、手持、车载终端设备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啥叫工业4.0?就是工业智能化,让物体具有智能,物联网就是工业4.0落地的一个点。光华公司主要产品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就是一个工业4.0内核的产品,它面对的是长春乃至全国上千条轨道线,商机无限。”总经理王逸夫踌躇满志。“我公司进入光智园最重要的原因是:研发类企业,急需一个场所,光智园的定位与建设,资源、融资等支持都是为企业量身打造的,进入光智园,更可产生集聚效应。”
帮“吉林一号”卫星上天的长光宇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民用航天载人舱产品上,为国内首创。公司主要产品为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零部件及装备,产品涉及卫星、空间相机、导弹、飞机结构件等。种类涵盖碳纤类、玻纤类复合材料产品;透波类功能复合材料产品;耐400℃高温复合材料产品等。项目技术全部来自公司专有技术。公司研发团队均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参与“神州飞船”、“天宫一号”载人航天工程配套项目。
吉林省支柱产业的擎天一柱“汽车”在光智园落户了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6个,占园区智能制造项目比的30%。这里有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汽车供应商资格的龙头企业。长春市若虚车辆装备研发有限公司具有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资质,产品应用于25t、crh5、crh3型动车组列车整体卫生间,产品使用性能及操作系统已实现模块化、系统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此项技术的国产化。产品通过多项国际认证,拥有5项专利。
长春超维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汽大众a级供应商,拥有8项专利,为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数千台套非标自动化生产线、汽车安全碰撞系统。长春大正博凯汽车设备有限公司从事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电气自动化及机器人应用的高科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服务于车身机器人自动焊装生产线的供应商之一。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滚边压合技术及数字化工厂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拥有专利45项。
藏龙卧虎的园区还有医疗器械智造产业化项目3个,占园区智能制造项目比20%。其中,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以肿瘤热疗设备为主的生产商,热疗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项。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长春工程技术研究院,是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技术工程研究所在产业园建设的医疗器械类平台项目,将打造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平台、医疗器械孵化和产业化平台,最终建成“政研产医用”多要素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建设国内一流光电子产业园区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基础雄厚,2016年光电子产业已实现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53%,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目前长春市光电子产业分布广、产业规模小,为打破小、零、散的发展劣势,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光智园依托现有长光地理所、光机平台为辅助技术平台,重点引进基础材料、特种材料、芯片制备、led特种照明等研发及生产企业。激光领域重点引进半导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核心材料、激光光源、激光表面处理、激光医疗美容和先进激光加工装备等研发及生产企业。光电设备领域重点引进光学镜头、光电分板检测仪器设备、光纤通讯等研发和生产企业。
目前,光电子产业集群已初现规模,产业园已引入光电子类产业化项目7个,有气体激光器龙头企业、照明设备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一个激光科创中心作为激光技术研究支撑的平台类成熟载体。
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营产品有二氧化碳激光器、激光电源和激光功率计等,应用在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医疗等多个领域。永利激光现已获得13项国家专利,而且已经投入应用。有多种产品技术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在东莞、广州、济南、迪拜设有办事处,拥有独立进出口权,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多家大型激光机生产厂家的核心供应商。
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唯一编码器入孵成员,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5月在德国汉堡建立了独立的商务平台及研发中心,力求通过学习先进的德国技术,快速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公司拥有三十多项国家专利,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品种最全、性价比最高的编码器和联轴器的制造商。总经理倪国东从内心深处感谢长春新区,这两年,企业要发展,迫切需要一块自己的地,建自己的厂房,扩大生产,但资金有限,手续繁琐,就在最艰难的时刻,长春新区光智园的出现,让荣德公司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我和我的企业,要在自动化领域深耕。”
行远自迩,必成江海。光智园是一座载企业搏击大海的巨舟,众多落户在这里的企业,靠产品成为行业内的“领头雁”,在产业集聚,抱团发展后,必将形成庞大“雁阵”,并助力光智园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政策篇:筑巢引凤 扶企业上马再送一程
做硬“软环境”
光智园为真正实现留住人才、留住研发成果,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区重大改革措施率先在光智园试点,重大创新政策率先在光智园施行,重大基地、平台和项目率先在光智园布局,树立长春新区“十园区”发展模式标杆。营造区域投融资政策软环境,积极向申报长春新区申报制定产业引导资金向园区倾斜的扶持政策。
打造辐射10公里的“泛金融”服务平台体系,解决企业最关心的资金流问题。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集中仓储物流,汽车修理、大重型工程机械租赁、餐饮、住宿、娱乐等诸多功能,加快园区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规划用地上,规划了符合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中小地块,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工业用地上,为园区及周边配套预留了2万平方米商业地块,对整个园区的风格、品质形成了统一把握。在支持园区发展上,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招商、落位、投产”一条龙服务工作,着力打造园区品牌形象,使园区更加贴近市场。
加快促进“老”企业的转型升级,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鼓励企业去除过剩产能,加强科研团队技术攻关实力和注重对自主研发产品的专利和知识成果转化的申报,帮助企业以“老”转“新”,开发项目新亮点;在销售市场上为其寻找客户资源,以帮助企业尽快消化原有库存。
努力培育园区持续发展新动能。打造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四众”支撑平台,拟建设产业园孵化平台项目,为入园企业上下游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创建和服务于企业对外合作的园区企业、创业团队、创业人才等各类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和一系列服务支持的科技机构,最终实现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企业家,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本市优势资源靠拢的目的。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合产业园外围北湖科技园、长春应化所、长光所光机平台和长春地理所、北科建等五大平台项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转移与应用,促进园区自重创新和转型升级。
做强“硬环境”
营造园区优质生态环境和产业共荣环境,使入驻企业过上宜商宜居的“好日子”。打造宜商宜居小生态圈,为企业职工在工作之余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为先、配套为后,真正内生繁荣的产业市镇。光智园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新建盛北小街园区路,包括地下路网和地面铺设。产业园选址和统一规划之初已考虑到周边公共设施、居住和研发、和路网配套。园区位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中心位置,园区周边包括公共设施9处,居住配套6处,研发配套5处,区域内规划有商务中心、湿地公园、博物馆、奥体中心、居住小区、中小学、医院等设施,可以为园区提供较完善的配套服务;由园区到长春火车站仅需15分钟,到达龙嘉机场仅需25分钟;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春5号地铁线,将直达园区。区域内还汇聚了102国道、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等多条重要对外连接通道。
建设产业园综合体项目。为企业客户提供吃、住、行、览一站式服务。拟建设的产业园综合体项目,计划引进高端酒店项目和建设园区企业文化展馆。从解决园区住行基本需要上入手,提升整个区域的商业氛围。从打造企业文化创新品牌上入手,寻找自身持续发展的源头与动力。企业文化展馆具体包括园区企业文化展示厅、高新技术产品展示厅,制作园区企业形象宣传片,利用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技术以及图文、视频等多种手段给进入展厅者带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全方位展示园区使命、愿景、战略和文化,塑造园区品牌形象。
软环境不软,硬环境真硬。长春新区光智园筑巢引凤后,以诚待人,先谋政策倾斜,重大项目试点,解决留住人才和技术的问题,搭建“泛金融”服务平台体系解决中小企业最头疼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