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狗血实习案例,来自史上最强咨询牛人:victor liu,一个偏执狂的故事(麦肯锡/波士顿/罗兰贝格/贝恩)
他说,他是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他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实在是太牛了,victor liu,你到底在哪里?以下,来自于这位最牛实习生的自述,他想告诉你,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这是一个偏执狂的故事,the story of a paranoid。
about victor liu
victor liu,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05级本科生,主修城市科学与区域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2009年6月毕业。
赛扶 (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sife)中国北京大区公共关系经理。曾在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咨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易观国际网络信息咨询公司(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优信咨询公司(universum communications)、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兼职或实习。
2008年9月获得麦肯锡公司 (mckinsey & company)商业分析员(business analyst)职位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职位,将于2009年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北京分公司。喜欢f1、snooker和旅游,狂热的美食追逐者。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 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victor liu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
“我 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
chasing daylight
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
——tow 《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大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 集零碎的信息。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种工作;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现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那时我的状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
通过某种途径知道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觉得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 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 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知道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居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早晨,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还不 是北大的人)。估计是因为英语比较好的缘故,居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结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负责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醒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知道西装应该怎么穿,现在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居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下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的学长一起吃饭。当时的我真是年少无知,后来才知道,那天10多个人中有2位后来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现在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吃完饭,收到邮件——“今年你被拒了,大一的学生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让你来吃饭是为了让你对这个项目保持兴趣。非常欢迎你明年再申,为你保留机会。”郁闷了很久很久,没想到当年是这个项目最后的一年……算是一个遗憾吧。
不过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师姐算是我大学最宝贵的收获。后来这些好心的师兄师姐都不断地指点我,我终生感激他们。
2006 年4月,在大牛师姐(现在morgan stanley)的介绍下和女友一起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sife(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团队,成为presenter,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区比赛。第二次穿西装,知道 了kpmg和hsbc这些公司,知道了原来business world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参加决赛,第一次去上海,远远地望见kpmg亚洲的coo、hsbc中国的ceo等真正的business leader,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需要做。
2006年5月,申请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成功,被任命为人权理事会主席。
2006年5月,在大牛师兄(现在morgan stanley)的照顾下加入了第一届“京论坛(jing forum)” ,成为两个大一代表之一(另外一个是高中认识的老乡,现在的sica主席,呵呵)。
在 光华楼地下一层005教室中一遍又一遍地排练presentation,通宵跟着师兄师姐们改ppt。开始上联合国网站看那些条约,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会 议的规则培训。尝试着查阅那些中国和日本环境问题的资料,似懂非懂地读着……不再通宵k歌,不再无所事事,没有再去过未名湖。开始忙碌,开始喜欢上这种充 实的生活。
大一就在这种新生活中结束了。云层突然裂开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我别无选择,只能追逐这若有若无的阳光。
straight from the gut
我知道我很笨,但是我愿意学。victor liu 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实习之旅。
——某位成功的前辈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只有大二是无比清晰的。如果说我现在的skill set能够满足一个entry level的consultant的要求的话,这里面的大部分skills都是在大二这一年中历练出来的。
9 月,在北大开“jing forum”的中国部分,然后去日本参加日本部分的会议,见识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10月唯一一次代表北京大学出征,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初赛第一、复赛第二;全国半决赛第一、决赛第二、总决赛第四。没能给学校争光,跟求职关系也不是特别大,不在此赘述。但是有一句对很多人逆耳 的土话我却不得不说——“英语好什么都好办,英语不好什么都不好办。”我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0月,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学团队 的主席,和女友一起带着27个人的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年得到了太多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帮助,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如果要 详细写可以再出一篇文章了,大家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去听sife北大团队的宣讲会吧(我不是做广告……)。
后知后觉地知道了bbs上有 一个版面叫“intern”,看见一个叫“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公司招一种叫“pta”的职位,好奇地点开看看,发现几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consulting”、不知道什么叫“pta”、不知道 为什么一个boston的公司要到中国来招人。于是开始上网搜寻,找到bcg的主页,看了看公司的介绍,得出了一个至今想起来都好笑而荒谬的结论——这个 公司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于是又投简历,仍然是4页纸,不同的是这时知道标题不能叫“resume”了,不过改成了花体字的姓名……毕恭毕敬地用大号信封装好,挂号信寄出。然后,自然杳无音信。后来某一天突然开窍,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cg,还害怕了好一阵,别因为我的“卡通版”简历上了公司的黑名单……
我与咨询的第一次接触到此结束,两个字——失败。但是通过这段时间效率极低的research,我却不经意地做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咨询。
大二上的一门职场英语课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职场的那么多知识,比如简历应该怎么写、衣服应该怎么穿、谈吐举止应该如何……我觉得我像一个白痴,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于是开始认真地学,把邮件的签名档改规范、在bbs上找模版重做自己的“4页版”简历、知道原来还要写c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