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这个箍桶手艺人 让参观者啧啧称赞!


在第九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绍兴文化礼堂馆展位内展出的圆木工艺品分外抢眼,老底子的圆木马桶、水桶、圆木罐等圆木制品,同比例微缩,周围刻上栩栩如生的花鸟,轻盈飞舞的蝴蝶涂上彩绘,惟妙惟肖。一件件精美的圆木手工艺品,让现场的参观者啧啧称赞。而这些圆木工艺品都出自一人之手——浙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圆木艺术文化传承人茹园儿。
圆木技艺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第一次在文博会上展出,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箍桶”这个老手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并通过手工艺人的不断创新,让现在的人喜爱它,读懂了它。“老底子的木质澡盆、脚盆、马桶、饭桶等,是“十里红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们已被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取代,并淡出人们视线后,却因为老艺人的坚守和创新,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
圆木技艺是中华72种老手艺之一,而箍桶技艺就是圆木的一种,早在上个世纪,箍桶在全国都有,但要论精致却以浙江宁绍平原一带最好,而绍兴的箍桶工艺又以柯桥管墅的茹家溇最负盛名。过去人们生活所用的木质洗澡盆、脚盆、马桶、饭桶,都出自这个古老的行业,它也是很多人熟知的“十里红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这些木质马桶、水桶等逐渐消失在人们生活中,坚守箍桶手艺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难。
今年61岁的茹园儿已是茹家箍桶手艺的第四代传人。从9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箍桶,一刀一斧转眼间已过去了50多年。茹园儿说,他小时候村里箍桶的人家不少,约有上百家,现在只剩下三十来家,而要将箍桶做精细的那就更少了。茹园儿的工作室十分简陋,就在柯桥管宁小区自家楼下一间20多平方米的汽车库里,灯光昏暗,里面堆放着一块块他精心挑选的杉木,几件刚刚初具雏形的子孙桶放在一旁,跟了他几十年的箍桶工具被擦得铮亮。茹园儿带着老花镜,手中拿着刻刀细细地雕琢着图案。“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天总是要对着这些木头摆弄一番,几十年来从未停歇过,我们家箍桶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事业,到我这里可不能荒废了……”老手艺人谈起相伴几十年的老行当眼里总是闪着光。那么多年的坚守,要的是一颗静如止水的心与岁月积淀的地道手艺。
茹园儿爱琢磨,更爱创新。10多年间,茹园儿的多套圆木工艺品被送往各地参展,今年,他制作的彩罐系列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
“其实现在圆木工艺已经由生活用品向工艺品发展了,如果不创新就只能停留在制作简单、粗糙的用品上。”茹园儿说,“普通的圆件雕刻简单,只涂一层油漆,而我将圆木件进行不断的改良创新,不但将它们做精致,而且在造型和雕刻工艺上下工夫,并在雕刻图案上涂上色彩,让圆木工艺和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结合在一起,使得圆木工艺更富有艺术感。”茹园儿说。这几年,随着钻研的深入,茹园儿制作的各类精细圆木工艺品越来越多,他还独创了用油画给木桶上色的新工艺。他的作品通过展出,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茹园儿对自己的技艺从不吝啬教人,经常有同行上门来讨教,茹园儿从不推辞,总是热情相授,他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会这门技艺,并能坚守下去,用时间打磨出一批又一批的圆木艺人,让圆木的技艺在传统手工艺中大放异彩。

可惜这些圆桶都只能进博物馆了。

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了。

安昌古镇有好多传统手艺,希望可以传承下去

真漂亮哦。

东浦也有一个做这个的手艺人

已经淘汰的东西。

钱清也有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