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昨天看李开复的讲话,他说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工作,娱乐等精神活动不会被取代,所以是不是理工类的学科重要性会下降,艺术类学科可能会越来越重要?那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是不是方向也应该有所转变?
版主答:
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不过应该比较复杂的吧。
比如我所了解的,现在娱乐方面的两大产业,一个电影,一个游戏,现在主要需要的人才都是理工类的,也就是特效、程序设计等等,而艺术人才往往只有最后走到金字塔顶端的才比较光鲜。这主要是文艺方面和理工方面比有个致命伤,就是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以前有句老话叫“文无第一”)。通俗讲,就是我可以说你的剧本好,也可以说他的剧本好,可以说你画的好,也可以说他画的好,可以说你比较漂亮,也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当大家程度相近的时候,非客观因素能起的作用就大了,比如老板的个人喜好。你可能也听说过前几年好莱坞编剧游行要求涨工资,为什么没有电脑工程师游行,我想理由和上面说的相通,我工程师只要有一定水平,我给谁的电影做特效都一样,但编剧的话,你没有特别好的话,就很可能谁都可以抢走你的饭碗,也正因为如此,压价就会产生,你的故事1000美元不肯卖?人家900美元的也差不多,那我买人家的了……类似的,国内演艺圈里曝出的潜规则,其中不乏有抢着和导演潜规则的,为什么,女孩子们清楚对导演来说谁上了,对片子的质量都影响不大,演技也都差不多,于是竞争就激烈了。
说到人工智能替代工作,最终会如何演变倒也很难预测,但有一个想到的是,今后中国的工作收入模式,可能越来越会接近美国。
美国社会就是市场化的公平,大家都想做或者都会做的事情,工资就不高,大家都不想做或者都不会做的。某知名教师有一届学生中恰好有两个同学都在美国,一个是原先的班长,做大学教授,一个成绩一般,但在美国4s店修车,结果工资还是后者高。这个例子颇有代表性,因为教授毕竟要读很多年的书,但因为教授的工作轻松,大家都想做,好,大家都想做吧,那就来竞价呗,于是更低收入也有人接受,所以工资就低了。
所以根本上,以后艺术类学科会不会吃香,本质上还是看是不是大家都想去做,以及是不是容易上手,这可能比大方向判断更有意义。
我们的口号是:不求一定正确,但求有所启发
三百六十行,只要肯钻研,行行出状元。
以后吃香的肯定是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综合发挥
大家都挤在一起,那么原来吃香的也变得不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