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门户,始终是三大门户。即便后来陆续冒出了tom.com、qq.com,人们逐渐称之为四大门户、五大门户。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到诸侯混战。云云。
我从来没觉得tom、qq之类是门户,除了下载skype、qq,即便下载qq我也宁可去down木子版。
这其实就如同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在他们之后可谓浪淘翻滚,出现了无数被某些人冠以天王的人物,或小白脸、或小酷哥。但最终都昙花一现,香港歌坛还是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他们承载了香港歌坛的“近现代史”。
门户网站也是一样。sina犯过错误,比如“女排事件”(抢新闻),记得那天在全国各官方新闻网的bbs上无数新闻人无一不在臭骂sina,似乎一夜间多了无数发誓不再上sina的人,但事后sina承认了自己的疏忽,后来在《新浪之道》里也看到了陈彤的坦言,虽然这话看起来难免有几分公关的味道,但它毕竟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及其造成这种过失的原因。因此,sina赢得了谅解。如今,我不但继续上sina,而且还鼓励曾经发誓不上sina的人继续上sina。我会上blog、会订rss,我从这些地方获得不同的观点、信息,但我还是会看sina新闻。blog、rss、google快讯,对门户网站不会构成威胁,他们只是求同存异,不存在替代关系。没有人可以否认sina对于中国网络新闻史的贡献,也没有人可以否认陈彤之于网络新闻的发言权。
sohu、163也一样。在国内互联网几乎还是寸草未生的时候,他们来了,没有人会忘记他们曾经带给中国第一、二代网民的惊喜,在中国互联网短短的10年间,他们早已将他们的名字雕刻成历史。历史就是已经定性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即便sina会犯错,sohu财报会让华尔街不满,163会在做不做好新闻间徘徊,但历史不会改变。后来的盗火者,完全可以获得一时的眼球,也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他们的价值最多扮演历史长河的细枝末节,永远无法成为主流。
抛开小插曲不谈,抛开官方新闻网不谈。我一直视sina为网媒中的人民日报,sina新闻无疑是三大门户中最严谨的,虽然我不见得非常赞同陈彤的新闻观,但我还是会看sina新闻,至少它快、全、准。据近期的统计,sina科技约占sina整体访问量的1%,这已是一个不错的数据。sina一向将速度和广度放在深度之前,直到“新浪观察”的出现,当然有模仿sohu之嫌,不过效果还是不错,只是sina较之另两大门户,显然官方味道更弄,虽然它也是商业门户,这或许与sina长期形成的定位与陈彤的个人性格有关。总之,sina是快速、全面、严谨的表率。
sohu自出现起,就想确立一种活泼的形象。长期经营的结果,使sohu获得了许多年轻的粉丝,他们或许是大中学生,或许是年轻气盛的白领,也或许是一群怀有同张朝阳一般梦想的年轻人。sohu it近期访问量占整体网站访问量的2%,应该说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毕竟it再大,也没有社会大,整个社会中从事it、关注it的绝对数再高,相对数还是很小。sohu it基本秉承了sohu整体的风格,当然新闻更新也很快,新闻解读则柔和了娱乐化,当然娱乐化被认为是当今财经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人喜欢阅读枯燥的技术文章、单调的产业论道,没有人喜欢听别人居高临下地说教。文章的可读性,已经要求了娱乐属性的加入。我觉得很好。
163一直徘徊于做好新闻与淡化新闻之间。163科技频道占整体访问量1%,这对163来说应该算是喜讯,毕竟它的新闻门户效应还在延续。做门户,不做新闻是可笑的。163的科技新闻里,也柔和了诸多娱乐的元素。但新闻性始终不如sina和sohu强。潜力还有,值得期待。
至于所谓第四大、第五大门户,我从来不上,至少是不看他们的新闻,也觉得没有必要看他们的新闻。我不否认自己或许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但至少从我接触过的sina、sohu、163、tom、qq的编辑记者来看,后两者新闻队伍的素养和水准的确不敢恭维。
做新闻不能傲慢,做过新闻的人很多,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赢利之外该有更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对中国互联网做出特突出的贡献,仅凭一个盗火者一时半晌的利润,何以自诩门户呢?
从理论上讲,三大门户存在消失的可能。不过,即便这种假设演变为真实,提起三大门户,人们还是会说:sina、sohu、163。
属于闲扯,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