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相信技术洞见,不要相信场调查
何为技术洞见(ti),施密特给出了一些案例。比如谷歌搜索,这是谷歌帝国的核心。谷歌起步的时候,场上有好几家搜索服务提供商,其中一家已经初具明星相了。当时的搜索引擎,都是直接分析网页的内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网页的优先级和显示顺序。谷歌搜索的技术洞见在于:网页的质量,不仅在于网页自身的内容,更在于该网页被其他网页引用的次数。换句话说,谷歌不再孤立地评判某个网页,而是关注网页和其他网页之间的关系。就像评判某个人,不光听这个人的自我介绍,更要去收集他的朋友、雇主、同事对他的评价。正是依赖这种创新的pr算法,谷歌搜索才能异军突起,超越同侪。大脑银行官方网站
技术洞见,也不仅仅和技术有关,有时候也和企业的价值选择有关。
谷歌最赚钱的是gaw广告系统,基于谷歌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广告系统很容易成为疯狂吸金的工具。比如说广告原则:谁出价越高,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越靠前。这种做法很自然,也很合情合理。毕竟广告主投入了真金白银,谁投入多,谁权力大。现在的电视电影、报刊杂志、颁奖评奖,无不遵循着这个明规则。
谷歌广告系统在此的技术洞见,彻底背离了我们认可的明规则。谷歌在为广告排序时,遵循的原则是:以广告信息对用户的价值为标准,而不是看广告商们愿意出多少广告费。
明白这个技术洞见容易,坚守这个技术洞见很难。
百度近期因为变卖血友吧事件备受指责,同为搜索霸主,和谷歌并列在一起,相信指责百度的声音会更刺耳。从公益和道德层面上看,百度的做法也许很难被认可;但是从商业和法律层面上看,百度的做法并没有太大问题。反观对百度口诛笔伐的各种媒体,他们自身遵循的商业逻辑,其实和百度几乎一模一样。各种冠名权、各种广告位、各种擦边图片、各种有偿软文,和百度相比,又有什么道德优势可言呢。
谷歌广告的技术洞见,其实是一种从长计议的价值选择。从用户的价值出发,把对用户最有利的信息,包括商业广告,优先推送给用户。一些不良信息,即使商家愿意出高价,即使价格高得诱人,也直接屏蔽掉。
谷歌这种不作恶的选择,实际上是在维系自己的生态环境,为企业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一定会有冲突,当缺乏安全感、急功近利的心态占上风的时候,企业很容易放弃长远利益。对于行业领军者,确实应该更平和一些,看得更远一些。领先者没有老大的自觉,反而和后来者一起搅局,涸泽而渔,破坏企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
企业有了技术洞见,就有了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战略方向,此时此刻,场调查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极端点说,技术洞见依靠的是自己,而场调查依靠的是他人。真正创新的企业,唯有依靠自己。
很难说场调查不重要,但是,对于谷歌这样严重依赖技术洞见的高新企业,场调查永远都是第二位的。甚至可以说,当谷歌依赖场调查的那一天,就是谷歌失去创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