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如今找不到。第一次去云门寺,那是去年的冬天。本来想去找嘉祥寺的遗址,但是经过个人不严谨的考证,我认定云门寺、嘉祥寺只是一个寺院在历史中的不同名称而已。
云门寺的故事很多,最吸引我的是吉藏法师(史称嘉祥大师)在此(或另有嘉祥寺)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据说当时有上千人前来学习,和今天的门可罗雀可谓大相径庭。由此既可想象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研习风尚,也说明三论宗在唐朝之后,基本上就已经消亡了。愚以为,正是因为佛法的需求渐渐世俗化以及这位大师的离去,才使得类似佛学研究院的寺院破落至此。当然,尽管如此,周边优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丰富的文化沉淀,也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前来凭怀吊古,似乎在历史上又热闹了几番风光。
如今的云门寺确实不大,这也是喻示着世事无常。正如山阴先生说的,佛法不在高楼广厦中,佛门中的有识之士欲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找回辉煌佛教的感觉,似乎应该先从研习佛法着手,毕竟烧香拜佛的道场已经够多了。
那一次去云门,走的比较匆忙,也没有什么深入的认识,更缺乏礼节的和当家师父一笑而过。或许和清慧师多少还有点缘分,没多久,在大雾尖下不期而遇,述其前缘,原是旧识。师父不以余愚钝,问我些许佛门琐事,因本人才疏学浅,德不配行,终不了了之。近日,目睹网上关于云门寺的种种讨论,如是因缘,就个人对于云门的印象,作一番草草交代,留与诸君子指正。
哪里还有清静的佛门
心里这样的说辞 就没意义了,毕竟大部分人还是找寺庙之类的,要不然说什么佛门。
寺庙是表法的主要道场,用来接引众生,不过慢慢深入去学习之后,会知道佛法关键还是在改善自己的内心。维摩诘经上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矛盾是普遍存在在一切事物之中的,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积极意义时,似乎在喧嚣的背后,也是一片清静。所以佛法关键还是转变我们自己的内心的观念,看问题的角度等等。简单的讲,就是心里。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我还说什么呢?问题是中国把佛当需要品的一种,而不是信仰。 需要什么了就去找找菩萨,佛,不需要的时候早忘记的不知道哪里去了,真正的信仰才会是在心里。
所以这个在心里,要靠大家自己努力
这个你错了,你去看看云门寺还是比较清静的
那是冷清 不是清静不要搞混。
我就是住在那附近的,那不是冷清,每天来寺庙的人也挺多的,但是相对其他寺庙还是比较清静的,像龙华寺,香炉峰都已经失去意义
清静不在于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建筑物内的人们,是否远离贪瞋痴慢疑。不离世俗,又超然物外。
任何一个寺院都是人建的,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
如果云门寺能在香客络绎不绝的情况下,保持现在你说的这样的平常心 那才叫清静如果不是那还是冷清。
如果你有空可以来云门寺住几天,你就会明白到底是清净还是冷清
就像上面无迹说的,清静是一种境界,我的意思是现在人心的清静是因为香客不多造成的假象,如果人多了 ,人心肯定会变,不可能再清静,不是指这个地方的冷清。
其实清静与否,只有自己知道,比如面对网上有些质疑,是不是能不着急上火,不暗生烦恼。所以某些寺院,虽然有热闹的香客,但其常住,究竟是否清静,像我这样的外人,真的无从下定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佛教讲清静,应该是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解脱而成就阿罗汉境界。
一个人是不是清静还是看的出来的。
无论如何,我也只是站在石板围墙下,看看天边的星星。哈!
其实大家都是
阿弥陀佛1佛学深奥!佛法无边!善哉善哉!
在什么地方,容山之上?
如今,和尚不是尘缘了之,四大皆空,青灯古佛,研习经文,而是一种职业,职业而已,所以和尚可以喝酒,可以泡妞,可以住豪宅,开豪车,用爱疯。
出家人也是我们在家人去做的,关键是整个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也就是我们人类整体的素质都降低了。在家人中有好人、善人,出家人中也有高僧、大德。只是这个比例越来越少了。
嘉祥寺和云门寺应该是不同的寺院,但都在秦望山麓
慕名去了云门寺一次,桥依旧,寺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