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问题连续3年成为政协大会主题发言主题


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校资源共享、加快建设电商投递平台、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今天上午,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2位政协委员围绕事关我市发展全局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口头发言,14个界别提交书面发言材料。晚报摘录其中4位委员的发言。
扶持夜间经济
推动大城市繁荣发展
市政协委员袁文娟认为,夜间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繁荣程度的“晴雨表”。在我市向大城市迈进、打造现代水城和全城游的过程中,发展夜间经济具有巨大潜力。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我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袁文娟建议,制定“关于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夜间经济的发展列入我市“十三五”规划,确立为发展我市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出台鼓励、引导夜间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和优惠条件,如促进夜间经济创业就业优惠、留住外地游客奖励优惠措施。
提升现有夜间消费场所,打造富有绍兴特色的夜间经济载体。整合、巩固和提升鲁迅故里、沈园、解放路国商、银泰和迪荡等新老旅游热点和商贸区。
环城河也可以定制更美丽更豪华的画舫,设计一些水上餐厅,在游览中增加“讲故事”的力度,把绍兴特色文化渗透进水上夜游,营造“仙乐袅袅随风去,画舫徐徐入画来”的动人夜景。
把夜游项目与听、看、品、买、游、体验互动串联起来,在府山、塔山广场、城市广场等区域,通过合理规划,允许设摊经营露天茶座、咖啡吧及旅游纪念品、小百货,带旺“夜间经济”。
在柯桥、上虞等城区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特色夜市重点项目,利用柯桥的小吃集中街区、万达广场、上虞的万通广场等原有的夜间经济资源,做到特色提升,三区优势互补。
凸现文化布局,如利用书圣故里和仓桥直街,打造特色文化夜市街。做好台门民居文化文章,设立越剧、民俗文化、莲花落等小型展厅、戏剧茶座和说唱堂会,增强居民、票友、游客文化互动。
改善空气质量
重视扬尘治理
市政协委员胡保卫认为,据环保部门的统计,2014年绍兴市全年PM2.5平均浓度约为64微克/立方米,AQI优良天数为66.7%,总体来说,我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治理也连续3次成为大会发言主题。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农业秸秆焚烧和餐饮油烟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扬尘占到了18%,高出全省平均8个百分点,成为PM2.5重要污染源。当前,政府在城市扬尘治理方面已有动作,通过努力能够较大幅度地得以改善。
胡保卫建议,首先要控制源头,实行施工工程规模总量控制。由建设部门牵头,对市区各类建设施工进行统计汇总,并加强源头管理,实施施工规模总量控制。对PM2.5浓度高的地区或者不能完成年度下降任务的地区,要设定施工总面积下降指标。
明确职责,实行工程项目“清单式”管理。建立“一场一档”,明确施工负责人、部门监管责任人。各区政府对拆迁工地项目拆迁后、新项目实施前,明确场地扬尘控制责任主体,及时清运裸露渣土,覆盖防尘网等。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建筑工地,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降尘监测。
加大道路保洁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喷淋降尘技术和设备,在重污染天气发生时进行喷雾、喷水降尘作业。
加强监管,加大违规企业处罚力度,对措施不到位、防尘不达标的单位,采取限期整改、停工整改、停止招投标资格等措施。加大新闻舆论的宣传力度,对屡教不改的单位责令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并列入“黑名单”,使其退出绍兴建筑市场。
另外,建议像“五水共治”一样,设立举报电话,采用“随手拍”等方式举报不规范作业者,发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扬尘污染治理监督,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从长计议脚踏实地
市政协委员季凌认为,农村生活污水是我市水域污染的重要因素,已占到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置率一直偏低。在实施“五水共治”以来,我市的治理工作快速推进,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有的地方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同一套方案多地使用,给今后污水有效治理埋下了隐患。有的项目监管缺位,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存在污水下渗外漏,管网铺设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依旧存在。
季凌建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应当从长计议、脚踏实地推进。如优化项目设计,提升运行的实效,务求使每个方案与村情结合、实现最优化,能够认真考虑到农村人口、住宅、生活用水量等变化因素。
严格落实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各方的岗位责任,建议“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建设质量达标的项目加大补助力度,对存在问题的减少补助,对不良供应商除查处曝光外,列入今后政府采购的黑名单。
加强舆论宣传,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既是水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者。引导村民改善生活习惯,减少污水排放,自觉保护生活污水管网设施。发动村民成立志愿者队伍,对项目的建设和维护进行监督。
建议尽快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后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责任部门。引入“服务外包”,通过公开招投标让环保企业来进行服务管理,提高维护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另外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档案工作,为今后项目维护等提供依据。
借鉴“乌镇经验”
打造绍兴古城的“国际范”
市政协委员何瑛儿认为,两个月前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行,不仅让世界认识了这个千年水乡,引发的网络效应仍在持续发酵。乌镇能够走到今天,既有其区域条件的作用,更有体制变革带来的能量裂变,它所选择的路径,对古城绍兴有着深刻的启迪。
近几年来,绍兴大城市各大组团或片区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四个弱化和一个凸现。行政中心的搬迁,古城呈现“去行政化”态势;大学城建设,一中初中部镜湖校区设立和不久后绍兴一中搬迁,
老城区教育高地在弱化;二环内工业企业“提转搬”,一大批工业企业搬离老城区,生产功能在弱化;传统商业的变局,导致古城商业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
而一个“凸现”是:拥挤的古城开始变空了,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始凸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也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借鉴乌镇发展的经验,建议突破体制瓶颈,对绍兴古城进行整体运作,以全新的理念,让历史悠久的古城借力现代经营模式、现代传播技术,完成一次“重构”,打造绍兴古城的“国际范”。
如整合现有资源,实施整体推介。建议政府大胆放手,引进理念超前、实力雄厚、具有大文化视野的企业,按照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以整体推介的理念,梳理古城文化有生命力的元素,进行整体规划、整体推介。
突出连接理念,国际视野布局。站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上谋篇布局,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连接时代”,增进世界与绍兴之间以互动、体验为主导的文化体验,这才是传统文化形成更强大生命力的当务之急,也是重构文化创造力的强大引擎。
明确青年主体,强化互动,传统文化不能“倚老卖老”,要明确年轻人的主体地位,围绕他们的所思、所求,通过多样化的载体,特别是新媒体营造“兴奋点”,制定规划、打造载体,重构产品模式和经营模式,让绍兴古城年轻起来。

连续三年拿出来讨论,空气还这质量,这帖子是来谢罪的还是炫耀的?

会中理想主义,会后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