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北有一座道林山,世外桃源人未识
几场绵密的春雨过后,诸暨市次坞镇道林山村满畈的茶园里一片繁忙。与诸暨市区相去30多公里的这个村庄,坐落在道林山脚,村民用勤劳的双手让生活殷实,或采茶炒茶发家,或做废铁生意致富,平静而自在的生活节奏,似乎不需太多外人“叨扰”。
可最近几年,道林山村里却多了一些外来的声响。爱探险的人收拾行囊来了,玩摄影的人扛起相机来了,考古科研的人也兴致勃勃上山了……村里人自然也欢迎客人的到来,但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不解: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从小爬到大的这座山,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眼见的美与远古的韵
道林山海拔509米,山中峰峦叠翠,林木幽深,更有潺潺悬泉、嵯峨怪石点缀其间。
“最近是丰水期,正赶上了看瀑布的好时候!”顺着山路而上,不到十分钟,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就跃然眼前。道林山义务导游刘立亚快速地走在队伍最前面,她告诉记者,这是道林山里最“显而易见”的东西二碰瀑布。道林山里最长的一条瀑布有850多米,绵延阴柔,被载入诸暨史册;落差最大的是跌煞泗瀑布,当地人称之为“跌死水”,意思是高得连水都能跌死。在道林山麓,一座碧水潭汇聚了山间所有清流,道林山村的饮用水多来自此处。
记者观察到,道林山石林立,山体地貌以风化的岩石为基础,随处可见顺滑的岩浆岩。“咱们脚下踩着的可都是8.1亿年前的花岗岩!”刘立亚说。道林山渐渐热闹起来,与2014年道林山被设立为浙江省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标识分不开。2016年,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还提交了《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报告》,这份报告更是厘定了道林山碱长花岗岩为华东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A型花岗岩。
道林山村可不止这些远古石,在不远处的楼家桥,埋藏着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浦阳江流域考古报告称,该遗址保存了三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遗存:楼家桥文化遗存、良渚文化遗存和商周文化遗存。遗址文化特征虽有马家浜、河姆渡文化因素,但仍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是诸暨地方文化类型的典型。
义务导游不厌其烦赞家乡
“在道林山最高的山峰上,传说神仙狄青和包龙图在大石上下棋,忽听天空传语:‘早来三刻有座,迟来无座’,二仙匆忙起身……至今,道林山峰‘棋盘’仍清晰可见,而二仙为方便找到残局而压制的石头,便被唤作仙人石。”在游历道林山的数小时里,刘立亚每到一处都能眉飞色舞地讲出一个传说。“这些传说村里人人都说得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据刘立亚介绍,道林山取名之意可见其是座“风水山”,流传着上百个传说,镇里和村里正想着主意,要把这些历史传说从村民口中收集起来。
而谁都想不到,这个能把地质文化价值、远古传说讲得头头是道的是个女性,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普通农家人。4年前,刘立亚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因了解村庄文化,带着一位记者去采访“道林百家姓”,经过道林山时,记者被原生态的美景震撼,便在刘立亚的带领下,背着摄影机跋涉8小时,拍摄了道林山瀑布群景观片。从那以后,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找到刘立亚,她也不厌其烦地欣然陪同。截至目前,刘立亚已义务接待游客超200人次,每次都会把家乡的奇山、秀水、传说说给新朋友们听。
满村是宝却鲜有人重视
刘立亚对道林山的热情受祖父、父亲影响深刻,他们都曾是道林山村干部,三代人都希望把家乡的好传播开去。上世纪80年代,刘立亚的父亲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想主意,“这一山的好石头或许可以做装饰材料”,于是他带上道林山石去化验,没想到竟验出了这是块历经沧桑的宝,便开始呼吁村民保护山石。
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石头终究是石头。村民们普遍认为:“我们山里挖出来的是石头,又不是古董。”在设立地质遗迹保护标识之前,还常有人去拉走一车又一车的花岗岩,用于建筑交易;被确立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楼家桥遗址,出土文物后成了一个“烂尾”遗址,天长日久,成了个蓄水的泥塘;更令人唏嘘的是,在道林山北面所在的萧山,已经建设了成熟的森林公园。《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报告》认为,保护道林山地质文化遗迹刻不容缓,建议在保护与开发并行的情况下,建设道林山特色地质文化村。刚上任的道林山村村支书王国棋十分支持道林山文化推广,他说:“我们首先自己得讲好道林山故事。”
在今年绍兴市“两会”上,刘立亚作为人大代表,在镇、村的支持下,将关于建设道林山特色地质文化村的建议郑重提交,受到广泛关注。刘立亚说,虽然推广家乡任重而道远,但她相信,在政府的关心下,道林山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这地方肯定要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