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是这样,我们现在在重庆这边,包括在四川、北京,其实我们从最初的一个打算我们是要坚持711的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我们进行一个开店的拓展。但是我们发现因为中国太大,各地的文化不一样,各地的收入水平也不一样,各地的消费习惯更不一样。所以我们只有根据当地的一些情况对我们经营的品类,包括我们要和合作的一些进行一个调整。比如说北京基本上只和写字楼合作,还有大型的社区合作。但是在重庆我们相对于在全国来讲,我们合作的方式更多元。因为重庆的一个发展的程度没有像北上广这么好,所以这个时候对自己的一些经营也要作出一些调整。包括在重庆我们推出了一些服务,就是对业主方和顾客我们推出了定制服务。比如说我们在这个项目开一个店,业主方对我们有什么需求你可以提,你提了以后根据你的需求来进行开店。比如说有些业主觉得我们这里商务人士比较多,你是不是可以加大咖啡的比重,其实购物中心这块我觉得刚才我说的有点跑题了,但是购物中心这块的话,我们其实之前包括和大融城这边的有一个接触和沟通。当时他们就是大融城副楼在进行整体招商的时候我们也探讨过,我们也考虑过到他们的副楼去,包括在昨天的时候我们还在金源不夜城下面去。其实又回到刚才你说的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看了商家的观念,对于我便利店来说我们不挑,只要有人我顾客就行了,但是如何有人就要看业态如期配比了。单纯的靠餐饮,它的时间段很闭塞,只有晚上,如果说靠儿童也就只有周末,如果单纯靠女性顾客可能全天都会有,但是现在在重庆市场上面的这种类型的购物商场太多,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说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特色,这里里面旁边的这个商场就是在重庆来讲是非常另类的商场,它没有太多同质化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来休闲,就是来消费,我是来玩的,我玩可以打球,但是你想像时代天街有很丰富的业态来玩,不行。包括它里面的一些服装,它是打着一个定制,它瞄准客群就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当时在上一次和财信广场的谢总在一起聊的时候,他们对于这个项目定位是他们其实没有打算做主题商业,就是如何是主题要精准。现在要说做主题非要有什么名号,我做个动漫主题,做个女人的主题,做个男人的主题,这个太宽泛,其实如何做主题就是针对一个客群。
陈总:锁定我的客户主题。
嘉宾:这个从商家来讲或者说对业主来讲是一个最实际的东西。
陈总: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当年在北京做写字楼一样,重庆人吃早餐跟北京不一样,北京几乎都是吃便当。
嘉宾:重庆的节奏比较慢,重庆的交通也越来越堵,以前重庆交通好的时候,哪里需要,早上吃小面,现在吃小面就迟到了地
嘉宾: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现在重庆来说早餐这块我们的选择不多,没那么多讲究的选择路边摊都可以。但是为什么在北京,711的早餐的生意特别好,因为他们有非常严格的一个市政管理政策。他们的社区楼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餐饮的,不允许地,他们的市政管理条例非常严格,但是重庆这没有这方面的管控。在成都有这样管控的苗头,在某些区域已经管得特别多,但是重庆可能在未来几年也许会跟上,也说不准。所以说这就是以后的,可能会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嘉宾:重庆有一段时间有那个早餐流动的车,后来垮了。
嘉宾:还有做app的,下了订单在地铁口等你,那个搞不起来。
嘉宾:但是在一些区域,周边的来做,商圈附近,我们朋友从成都回来感觉这两年,前两年成都和重庆差不多,叫双子城。但是现在看成都以南的区域来说,包括产业发展完全跟重庆不一样,所以说重庆的城市发展其实是制约城市消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的业态为什么形不成,是因为我们的人没有挣到那个钱,所以我们还是没有这个消费意识,我们还是基本上满足在吃饱吃好,但是真正要说玩好,高效率的,其实谈不上。我们还是没有像很多那么高级的。
嘉宾:那个价格对大多数的工薪层来说价格还是有点高。
嘉宾:这个是误解,其实比乡村基便宜,我们本来是一个平民化的东西。
嘉宾:你们是和罗森有什么差别。
嘉宾:我们做的是同一个行业,我们区别是在于产品线,我们的产品线的区别就是我们的ff,就是我们的日配。这块的产品占我们销售比重的60%,而罗森只有20%到30%,就是每日配送的便当、饭团等等,都不贵,我们是平民消费。
嘉宾:寿司集中制作成本都不高。
嘉宾:我们店里面,如果是女士,可能一个菜一个饭就六七块钱,如果你要吃多一点就10多块钱。
嘉宾:可能是消费习惯的问题,可能是重庆人不习惯在便利店吃早餐,而不是价格的问题。还是大家的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
嘉宾:这个我做广告的,肯定是宣传问题,加大宣传,因为我们做广告的。
嘉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罗森、711的肯定比其他干净,卫生。
陈总:其实我觉得也有这个问题,宣传的问题。就拿路边的小摊贩来说,那个卫生是看得见的,但是他们如果把中央厨房的宣传片拿出来,我相信你们的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变。
嘉宾:这个问题我们相信,我们做生意的都有一个投入产出比,我们做便利店来说它的毛利润是很低的,便利店是需要长期投入的,烧钱的。如果说大范围的投放一个广告,这个时间让大家知道我是什么,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投了这些钱最终还是要从消费者身上拿回来。所以我们便利店其实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但是需要有专注度的。
嘉宾:你们真的应该宣传一下,我就特别不爱吃路边摊。你应该在我们微信上面推广一下。
嘉宾:我们店铺里面的味道是非常小的,就算往外排都没有。
嘉宾:比如星巴克在国外就是一个街边摊,就是一个饮料的,但是在中国来说就绝对来说喝一杯咖啡,就感觉自己就像白领了。这个可能就是涉及到一个文化的一个,另外最大的问题还是的时间成本太低,你没有必要用那种赶的方式去做。711是一个美国品牌,被日本人买了,然后后面再做的。它的模式我们研究过,就是说它其实是适合这种节奏比较高的,美国人比较简单,大家弄了以后到那儿吃,日本人的节奏比较快。中国来说,中国吃了小面还可以聊天,这个其实可能最大的一个原因。现在很多白领阶层真的不知道,我去吃过,在711我吃过他们的便当,但是就是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觉是正儿八经的吃早餐。
嘉宾:我们就是解决一个你们需要的时候,能够有这个东西,但是不会把它做成你的一个必需品。
嘉宾:711的利润有多少?
嘉宾:我们现在利润很低。
嘉宾:我看这个便利店能够承受150、200一平米的租金,说明利润很高。
嘉宾:其实这个租金不算高。
嘉宾:社区店。
嘉宾:我打个比方,我开200平米的社区店,200块钱就4万块钱,4万块钱在现在的这个市场还算可以了。大社区如果是200块钱一个平米,很便宜了。
嘉宾: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看,应该看租金的占比看整个利润的占比是多少。
嘉宾:大概是多少?
嘉宾:这个真的没有过多算过,因为我们现在不盈利,根本就没有算过。我们现在做直营,单店基本一家120万,不含货,设备和纯装修,我们的基础装修基本上单店如果是120平米,单店的基本装修40万左右,剩下的都是设备。我们每家店的设备都是定制的,我们其实装修的时候每家店的装修的周期基本是30天到45天之间。我们专门有一个供配中心。
嘉宾:全国有多少多家?
嘉宾:全国2000多家,上海少一点,最多是北京,北京有200多家。
嘉宾:重庆没有本土的这种24小时便利店。
嘉宾:没有。
嘉宾:对于千叶,你们下面有三四个子品牌,包括你上次带我去英利这个店,就是说那个店对于英利来讲或者说对于你们本身企业的影响,做一个战略的考虑是什么样的?
嘉宾:是这样,我觉得从现在我们把顾客的诉求细分了,我们也在研究顾客的消费需求,因为之前千叶,从传统的起来以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们女性顾客占了56%点几,男性顾客是40几,但是女性顾客的购买力偏高,它的黏性很强。就是不同的框架不同的眼镜,所以说我们特别是这种眼镜更多的作为功能性、装饰性的,所以我觉得就是这种主题性的,像大融城这种商场,在负一楼做了一个庙街,就做了一个体验化的,开一种潮店,倾向于年轻人的更符合商场的这个客群的需要,还有cc这种快速商场的店,还有一个中高端品牌店,有可能在星光商业里面开,我们根据商场的主题定位来选择我们适合什么样的定位进入。
主持人:现在都在变,包括商家在经济环境下也在变,其实客户研究、客户分析这块对于每个层级都很重要。
嘉宾:包括像我开的长嘉汇的形象,就完全和时代天街的店,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我开财信广场的形象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形象,我们一直在调整,可能上半年这段时间,包括现在我做星光商业的千叶眼镜的设计方案又是另外一种概念了。第一是和商场的主题定位和区域的定位,和周边商家的联动,现在也是在找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一个标准,也在做这种主题化的东西,我们也在借鉴国外做得很好的经验。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目前在重庆市场代理的眼镜品牌特别是大牌代理得最多的,基本大牌都是在我们手上的。
嘉宾:你们现在对于选址和挂牌,内部有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文件。
嘉宾:基本上是这边有一个初步的方案,下面人报出来,这个店的位置,我会根据周边的客群来分布。其实作为我们来说求变的过程也是损失利益的,我的千叶眼镜是最稳的,就是我内部评判过,千叶眼镜基本是可以保证赚钱的,但是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的,但是我开的其他的品牌的店可能盈利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我的沃(音)开在观音桥,可能利润比较好,但是可能开在其他的店可能就不是很理想,比如cc,在恒大开的店就不是很好,但是开的千叶,但是反差就很大。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考虑多品牌发展,必须考虑我单个品牌的生命力,我必须让我的单个品牌在前期有一个培育的过程,是这样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陈总:根据商场来定。
嘉宾:因为做酒店做得比较多,比如说你找万豪,它最后就挂的不是万豪,到底挂什么,根据他自己的定位来。
嘉宾:你到一个主力店,就是说这个问题它比较成熟,像酒店这种,它比较成熟,它有一套成熟的标准,只是说复制的问题,像万达广场这样。但是小店不一样,你是吸引眼球,更多是做一个变的东西,更灵活才能吸引人。
主持人:但是现在不同的商家的业态,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什么商业体也好,它现在组合的发展还是很明显的,不管是从表面来讲还是生命链来讲都是在转变,从吸引人气也好还是后期的体验度也好,都是在转变。现在的竞争你有的我也有,包括千叶也好,很多有类似的做眼镜行业的,只是说可能代理的品牌不同,价格不同,可能有什么新的出来,方向不同,但是都存在竞争关系。
嘉宾:就是客群细分。
主持人:对。
嘉宾:最近出的潮牌也挺多,时代天街里面。
嘉宾:他们毕竟是一个小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