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2日,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本届博览会主题为“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开幕当天吸引了约17000人次参观。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同期举行,约1000余位国内外嘉宾就品牌建设、品牌发展等议题开展交流。在“政策对话”分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共话如何更好打造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年勇表示,品牌发展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要引导企业练内功,弘扬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重品质,打造品牌,推动供给结构的加快升级;二是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在需求侧加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品牌意识,使消费结构能够加快升级,使新消费能够引领出供给方的调整。
谈及如何让中国品牌更好发展,年勇认为,首先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要专注于夯实质量基础,把质量当作生命,才能在长期、艰巨的努力与积淀当中出精品,从而产生品牌。其次要发挥社会参与作用,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及新闻媒体都要关心关爱品牌的发展,为品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研究品牌方法、品牌指标,建立品牌的评价体系等。再者要发挥政府服务作用,政府要推动工作,核心是创造良好环境,如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法规、政策缺一不可。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
指导行业质量和品牌管理重在“扶优”
沙南生介绍,根据国务院赋予工信部的“三定”方案,工信部负责指导行业质量和品牌管理。指导行业质量和品牌管理重在“扶优”,重在支持我国的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及区域品牌,重在培养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品牌。
在谈到如何推进工业品牌建设时,沙南生分享了一些体会:第一,要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局,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中国品牌。第二,倡导品牌培育,重在增强能力。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重点是提高企业在品牌方面的能力,要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全过程,为用户创造价值,得到用户认可。第三,坚持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区域品牌协调推进,全面提升我国的品牌能力。要更多关注中国高铁、中国装备等集群品牌,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品牌能力。第四,还应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作为。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
农业转型须借力品牌
唐珂指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进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阶段。农业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就要借力品牌。
近几年农业农村部在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唐珂表示,其宗旨是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由“增量”向“提质”转变。首先,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亲力亲为,为本地农产品品牌代言。同时要倡议社会各界名人,文化界、体育界、科技界也来公益代言,为农产品代言。其次,加大投入力度,从农产品育种、栽培、生产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大流通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质量安全监管和全程可追溯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此外,唐珂还提出要在加大人才培训,加大监管保护力度方面着力。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尹虹:
推动老字号不断创新
尹虹提出,在品牌工作中,品牌“引进来”、“走出去”,都与商务部的工作息息相关。商务部还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商务部的核心工作。
如何提高品牌价值,更好适应广大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老字号品牌为例,尹虹介绍了商务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首先,要继续优化老字号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四个方面,构建老字号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要推动老字号不断创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老字号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陈文彤:
遏制商标恶意抢注和打击侵权假冒
陈文彤指出,要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总体要求,以遏制商标恶意抢注和打击侵权假冒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工作,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把市场监管、保护工作的关口进一步前移,对恶意商标抢注行为、囤积商标行为予以限制、打击,规范正常商标秩序。其次,以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地理标志及老字号商标为重点,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
此外,还要打击商标代理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代理行业秩序,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代理服务。在品牌国际保护方面,进一步推广马德里商标注册体系,扩大商标国际注册数量,引导企业提前实现国际商标注册布局。同时建立相关商标注册数据库,建立一系列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的法律援助体系、援助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
保护知识产权 铸就自主品牌
黄国梁表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承担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综合执法、质量强国战略实施、质量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综合部门,对品牌建设被赋予了更多责任。该部门通过综合执法,严格监管,优化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铸就更多的自主品牌。
以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5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品牌日”,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也正在上海举办。如何擦亮自主品牌、展示中国名片,以品牌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品牌建设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关乎国家整体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一批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实现逆袭,“打造中国品牌”的强音正在从理念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彰显出“中国品牌”的世界魅力。近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报告显示,中国上榜品牌连年攀升,10年来价值上涨近9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品牌实现了了不起的跨越,日益深入人心,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新时代对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从质量、创新、文化等入手,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国”,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坚持市场主导,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当积极作为、有所担当。既要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做细做精做强,不断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又要进一步释放创新动力,把创新当作“牛鼻子”来抓,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让有竞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在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品牌企业资源集聚上下功夫,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多管齐下,为中国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建设“品牌强国”任重道远,不可能立竿见影。纵观全球市场,任何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都需要几代人胼手胝足、披荆斩棘。铸就中国品牌同样没有捷径。我们必须牢记古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训,既不能违背品牌建设的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到最后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唯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民族品格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打造叫得响、传得久的“金字招牌”,展示更多有魅力、有品质的中国名片,更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打造坚实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