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单方交通事故中,车上两个“好朋友”却相互不认识,而当事故发生时,肇事驾驶人在距离事发地十多公里外开着另一辆车。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分身术”背后,原是有人顶包骗保。
凌晨蹊跷的单方事故
3月12日,桐乡市公安局振东派出所接到一家保险公司报案,称公司被诈骗理赔款1.4万余元。事情源于数月前的一起交通事故。
2013年12月1日0点25分,保险公司接到车主凌某的电话,称他的车子发生了交通事故。公司员工小李随即出险,发现这是一起单方事故,车辆本身问题不大,但车子撞到了河边护栏,损毁严重。现场除了车主凌某外还有两名男子,凌某告诉小李,他把车子借给了朋友小坤,事故发生时他并不在车上。据小坤描述,当时车子停在河边的斜坡上,他和施某坐在车上聊天,但没想到车子手刹不灵了,溜坡后撞到了河边的护栏。等交警看好现场后,小李也拍了照片,并告知车主凌某,第二天到修理厂评估车损情况。
第二天一早,凌某的车子进了修理厂,可开车的是另一个人。小李觉得有些奇怪,可也说不上哪里不妥。但在理赔及之后的审计中,疑点慢慢暴露出来。保险公司的人说了几点疑惑:“事故发生时,车主并不在车上,但打电话报警的是车主而不是‘肇事者’。工作人员赶过去时车主已经到了现场,报警前是否经过商量?最关键的一点是,车主凌某和施某都没有驾驶证,再加上这是一起单方交通事故,理赔金额大,里边会不会有猫腻?”保险公司怀疑肇事司机有掉包的嫌疑,再三斟酌后决定报警。
高清探头揭露谎言
接到报警后,民警对涉案人员分别进行了询问,但3人均一口咬定,当晚开车的人是小坤。不过说到具体细节时,却有些凌乱。凌某说晚饭时小坤跟他借了车。施某称,车是他问凌某借的,但开车的人是小坤。借车问题上,小坤和凌某说的一致,但被问及施某的具体情况却说不上来,甚至不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抛开“谁借车”这一问题,两个不熟悉的人,借了别人的车大半夜在河边聊天,让人匪夷所思。而接下来的调查,彻底揭穿了他们的谎言。
民警在调取路面监控时发现,当天晚上6点多和11点,凌某的车子两次出现在高清监控画面中,驾驶室内开车的人不是小坤却是施某。而另一卡口却记录下,小坤开着自己的轿车出现在距离事故现场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时间是当晚的10点41分!
为义气顶包骗保
“这个事故中我只是个局外人,为了哥们儿义气才答应顶替,真的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小坤还原了事情原委。去年12月1日凌晨,睡梦中的小坤接到凌某电话,说一个朋友借了他的越野车出了事故,让他过去帮个忙。到了事发地,小坤才知道凌某说的“帮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晚施某借了凌某的车子跟女友出去兜风。晚上12点多,他将车停在市政广场附近的河边和女友聊天时,车子突然“溜坡”,撞到了河边的大理石护栏。人和车倒是没什么大碍,可是护栏却损毁严重。施某即刻打电话向凌某求助。
本来车子买了保险,发生交通事故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可是施某却没有驾驶证,而凌某的驾驶证也已经被吊销,这意味着钱都得自己掏。估摸着护栏维修不是个小数目,两人商量后决定找个有驾照的人来“顶包”。
看到事故的严重性后,小坤也有过犹豫。“这种事情被交警知道,我的驾照被吊销就麻烦了。”不过凌某让他放心,这是单方事故,只要他们自己不说没人会发现。小坤答应做“肇事司机”后,凌某才打电话给保险公司,并报了警。事后,凌某拿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款,共计1.4万余元。就在他们以为瞒天过海、事情圆满解决时,保险公司在审计中却发现了端倪。
3月26日,凌某、施某和小坤因涉嫌保险诈骗被桐乡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来源:南湖晚报
这么复杂? 不至于吧
就那个小坤一口说是他开的车,他去处理,不就可以了吗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
哈
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三个傻逼啊 搞这么复杂干嘛,找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