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知乎发来的专栏开通提示邮件。
截图发了个朋友圈,接着就开始思考如何写这第一篇文章。
恰巧,今年是我接触摄影的第十个年头,
就从这儿说起吧!
2007年,高二期末。
考试结束,大家陆续离校,校园变得冷清。
加我在内的百十个人留了下来,我们就是高中里的特殊人群——艺考生。
但在这些人里,我们二三十个人又有些不同。
因为我们不属于以往的美术班、音乐班,而是一个新增的“影视班”,这在我们那个八线小县城里,以往是极少有人听说过的。
我进入这个班,是有原因的。
艺考,在十年前互联网媒体不甚发达的年代,认知程度原不如今天。有所了解的人群仅限于亲戚朋友家孩子有参加艺考的,理解程度也只是——孩子从小学过美术、音乐,有些基础,在高中期间可以多用点精力,高三寒假的时候参加几个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考试,过了,高考时报这些学校分数线能低个百十来分。
高中学校组织艺考的目的则更为“单纯”——提高本科升学率。
我在进入高中之后,成绩并不好,除了语文。
到什么程度呢?
直观一点的讲,数学、英语的分数之和能比语文分数的一半高一点。
这在当时,考大学就是天方夜谭。
直到高二的一天,班主任在班会上提起一个新名词——影视评论。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他也是知之甚少,只能大概说清楚,这是美术、音乐之外的有一条艺考新路子,不会画画、不会唱歌没关系,如果你作文写的还凑合,看完电影能巴拉巴拉写个两三千字的观后感,高考也能顶点儿事!如果写的好了,没准还能考个北京电影学院啥的,日后当个大导演也是有可能的。
洋洋洒洒说了半节课,最终这节班会的落脚点是,成绩不好又不会唱歌、画画的同学们,你们也不要放弃治疗嘛,不要整天捣乱,只要不被开除,等一等,还是有希望的!
事实证明,这节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
而它,却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轨迹。
如果没有那节课,我很有可能就此放弃学习,混到高中毕业读个高职,然后做一份汽车维修、电脑维修之类的工作。
当然,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也有不少同学走了这样的路,现在也都很好。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这些工种抱有极大的兴趣,也一直在尽可能的接触和学习这些技能。
只是,如果那样,
就不会有之后我与摄影之间的事儿了,自然也不会有这个专栏。
高二临近结束的时候,它来了。
学校请来的艺考培训老师们在学校礼堂里向我们描述影视专业的未来,从高考的录取情况分析这个专业能让多少人进入本科、从全国电视台、报社的数量论证就业的空间、从电影、电视剧数量猛增描绘高远的梦想……
而我选择它,是因为我那时已经没有别的选项。
在此之后,便不是我选择它,而是它选择我。
因为这个班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高考,
所以,在暑假正式开课的第一节课上,老师首先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人的分数和意愿,然后分专业。
这一部分内容,我的记忆格外清晰。
当时有编导、摄影、播音主持和表演四个专业可选。文化课模拟考试分数稳定在400分以上,有写作功底的选编导,普通话较好的选播音;确定考不到四百分的,性格外向脸皮厚的选表演,剩下的选摄影。
你没看错,摄影专业就是这么……
我当时的分数,稳定在300分。
我的内心是绝望的。
在此感谢我的编导老师,同时请原谅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他看到了我对写作的热爱与渴望,允许我参加了编导班的影评测试,并当众对我的作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课后,他私下里找我,给我分析了种种因素,并找来不少资料,告诉我有些学校的摄影专业考试内容大部分是与编导相同的,如果我报考这些学校,不仅不用放下写作的优势,还可以享受摄影专业招生的低分数线。
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
感谢他的专业和用心,为我精确的指明了唯一一条我能走通的路。
现在,你应该理解了,
为什么我说不是我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我。
于是,我从编导班来到摄影班,
在文化知识、影视评论外,学习摄影知识和美术基础。
通过一排多米诺骨牌式排列的粉笔来理解景深的定义,照着教材在黑板上画下胶片的内部结构,一个36*24的胶片尺寸要记好几天,第一次用摄像机连转个翻转屏都要老师手把手的教……
其实,艺考的学习内容,并不比数理化来的简单,
恰恰相反,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学好。
尽管是摄影专业,为了应付部分学校专业考试时的面试,也要和播音班一样早起练习吐字发音、形体礼仪,和编导班一样背诵文化常识和电影史,和美术班一样练素描、画水粉。
但也正是这些充实的内容,让半年多的学习显得不枯燥。
是年寒假,为备战艺考,我们来到位于城市东南部的一所艺术学校进行“集训”,那是我二十多年记忆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一座不知废弃了多久的宿舍楼,楼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当你轻轻地将它们拂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发散的、不知尘封了多久的寒意……
戏曲的没落让这座曾经声名远扬的艺术学校也随之没落。它从曾经的一两排平房逐渐发展到分别一栋三四层的教室和宿舍楼,而后生源却急剧减少……到我们“占领”它那崭新但布满灰尘的宿舍和教室时,他们已经可怜到只剩十几个学生,连最初的平房也用不完了。
那年的冬天冷极了。但校园里天还未亮便有七八岁的男孩女孩在露天的舞台上或者吊嗓子练声,或者练习空翻以及其他我所叫不上名字的功夫,他们单薄的衣衫让人恍惚彼时的温度,只记得自来水管仍需每天用热水浇开。
春节刚过,艺考便要陆续开始。好在那个新春是温暖的。
三十几人一间的艺考旅店,满大街的中式汉堡小推车,胡同里、桥头上的大米把子肉摊点,以及偌大的沃尔玛超市,是16岁的我对大城市最初的记忆。
由于我专业课侧重点的问题,以及文化课的水平,客观分析下来,可以报考的学校并不多。十几天下来只参加了五六场考试。
两个月后,各高校陆续放榜,我收到两张专业合格证。对我而言,是个很中肯的结果。
只要高考正常发挥,或北上燕赵,或南下川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正靠在六楼教室的最后一排等待高考的救赎,老眼昏花的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我听不懂也不再有必要听懂的公式,我感到头顶的吊灯有一丝异样……二十分钟后,手机qq弹出一条消息——汶川大地震!
于是,南下的选项被直接否决。
又一次,不是选择,而是被选。
对了,那一年,我是以高考分362分、专业分92分(百分制)的成绩在本科第一批次被录取的。
而当年,普通文科的本科一、二、三批次分数线分别是584、566、541 。
在此,感谢艺考。
ps:头图中右一背着相机包跳的最高的是我,摄于2007年冬
点“阅读原文”进入知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