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投影行业充满了躁动:因为,一些产品领域发展强劲,获益者自然欣喜;另一些产品领域则市场清冷,未获利者就要哀号一番。这种结构性不平衡,也进一步改变了行业品牌间实力对比。一场新的洗牌号角,已经在2017年吹响。
01
激光继续高速增长
从成长成绩看,2017年最值得骄傲的板块非激光莫属了。全口径产品继续保持翻番增长,全年已经近30万台的规模,不仅达到了市场最初预期,更是创造了“年度新增量神话”。
从家用市场看,激光产品加速落地。含激光电视在内,至少有7万台的销量,接近高亮度大屏幕家庭影院投影市场的半壁江山。高速的增长得益于产品成本的下降、市场供给的增加、坚果,极米和小米的互联网粉丝文化的撬动、以及关键节点的促销。例如,双十一市场,坚果一个品牌激光电视销量即达到6000台。
在教育市场上,激光投影机今年又表现出三大新趋势:第一,整体教育市场激光产品占比达到半数以上,实现了对汞灯产品的销量超越——这意味者教学投影正在进入“后激光时代”。第二,激光投影产品占比的提升,切实改善了教育市场的“盈利结构”。2017年下半年,教育市场含白板的采购单价同比提升近1成。第三,2017年是高教市场激光化的元年。4000-5000流明高教机型在索尼等品牌的价格攻势下,获得了更好的市场推广。高教投影激光化从落后于普教市场,变成了激光占比最领先的领域。
激光投影机大发展的另一个板块是工程市场:“7成工程用激光”已经是下半年的常态。这使得工程市场激光实际已经成为主流。业内甚至认为,两三年的时间,汞灯工程投影即将退出市场。2017年的市场实践也证明,万流明单片式dlp低价汞灯机型,和激光长效光源之间,后者更受欢迎。这一年,工程投影品牌格局也发生了新变化——本土和台系厂商加大10000+流明以上产品的开发,在超高端市场开始占据部分市场份额。同时,台系和本土品牌的价格策略,也使得工程市场同亮度产品同比价格下滑,工程客户有能力更多的选择更高亮度的产品,工程投影市场总体机型亮度水平跃上新台阶。
虽然激光投影的发展在家用、教育和工程市场成绩斐然,但是商用市场依然“清淡”:核心原因是,零售商务主流价位难超5000元,限制了激光产品的应用。次要原因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崛起,抢占了部分商务市场,特别是高端显示的需求。同时,在工程性商务应用中,小间距led也来“分羹”。2017年的商用显示市场可以说,“除了激光外”,其他产品类型 “都有利好”。
说到价格这个因素,2017年激光还是有些不给力:一两成为主的价格下降幅度,在激光产品普遍处于高价位的背景下,其市场意义有限。1080p家用产品,依然至少需要12000元,4k激光产品价位更高,720p级别的商教产品亦未能大规模突破万元门槛。——这导致2017年的激光投影市场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惯性效应”,而非激光产品自身的突破。后者在商务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商用市场缺乏激光产品应用的历史惯性,亦即难以获得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激光投影的发展有两种可能:第一,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但缓慢下降的价格态势,但是增幅回落、增速下降;第二,努力突破价格瓶颈,以大幅度降价为核心换来产品规模的增长。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则是“市场销售额增幅不会太快”,厂商利润业绩,不存在快速提升的基础。
正因为,快速价格突破不能带来利润的直接提升,所以2017年激光市场选择了相对稳定的价格策略。相信,这种理性经营的状态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厂商们“最希望”的战术选择。
02
微投销量创历史新高
从数量的增长角度看,2017年微投行业又建新功:30万的实际增量,近百万台的总规模,创造了微投的新历史,也创造了家用投影板块的新历史。
从微投销量的时间分布看,四季度依然是“大事”。双十一、双十二两天就占据全年销量的近四分之一。而上半年市场则基本表现出“出乎意料的瓶颈”。导致行业上下半年市场趋势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像样的价格战都发生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同时年度新品中的大部分也是下半年才大规模供给。
“前低后高”的销量,“前高后低”的价格——这是微投市场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之下反应的是微投市场对产品价格的“敏感”。2017年上半年,市场价格同比只有1成的下降,2017年下半年同比降幅超过3成。即全年价格调整多一半在下半年完成。
对于2017年微投产品价格的变化,业内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上半年销量不理想,下半年品牌商有需求“追量”,自然会做出更大的价格攻势;第二,微投产品,特别是700+以上亮度产品已经大规模供给,规模制造的优势造成了成本下降;第三,微投市场的参与品牌数量、产品供给规模还在增加,这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滑。
在2017年微投产品价格再创新低、销量再创新高的背景下,微投市场也拿出了“更好看”的产品创新业绩。
虽然,从高端产品看,1080p微投未能进一步突破亮度瓶颈,1200-1300流明依然是优选后的机器极限。但是,在主销产品下限上,700流明在下半年已经扛起大旗。2016年同期则是500流明担当重任。从分辨率看,全年市场主流品牌1080p产品占比达半数,市场已经形成1080p对720p的替代性趋势。全年市场1080p微投销量几乎是2016年的4-5倍。
“没有极限指标的突破,却有高性能产品应用的‘扎实’落地”。从后者看,2017年是微投产业的“技术创新收获年”。2016年中出现的“1080p”和“1000流明”产品,都结出了“销量硕果”。
如果说主销产品高端化是行业大势,那么这种大势自然有利于微投圈的“主流品牌”巩固阵地。全年市场,坚果、极米两强正在变得更强。二者市场规模之和几乎超越了2016年微投行业总规模。微投市场已经形成两强之后没有跟随者,但是依然有一批二线品牌和新军加盟的“断代”式结构。
不过,从市场发展看,业内依然看好微投行业的“持续放量”。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年度300万台的最终目标。以此来看,今天坚果和极米的优势,对于市场总潜力而言依然“有限”。巨大的增量空间正是更多品牌依然能信心满满耕耘微投产业的关键。即只要抓住未来数年的增量空间,领头羊的优势并不可怕——这也是为何在两大寡头格局下,微投市场依然价格战血雨腥风、人人奋勇向前的原因所在。
03
价格战不得不提的痛
提到2017年的价格趋势,降价依然是“唯一主流”。这在整个投影产业,尤其是传统板块增幅有限的背景下,不失为“行业剧痛”。
从最高端市场看,激光电影放映机产业甚至都出现了价格战。索尼公开提及价格上更具经济性的4k产品。中影光峰这个自主技术和品牌搭档,更是以消减本土院线运营成本为“己任”。对此,业内人士的基本观点是“竞争和技术成熟性”决定了数字放映机市场的价格走势。
在同处于高端市场的工程领域,价格战也不落下风。一方面,价格上的些许优势,依然是台系和本土激光品牌,与欧美日品牌竞争项目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本土和台系激光产品向10000+流明极限亮度的进军,使得欧美日系品牌传统的“自留地”逐渐被攻破。当然,激光投影普遍均价高于汞灯,这使得工程市场的初次采购价格有所提升。不过,考虑到工程汞灯光源500-1500小时寿命,与激光20000-30000寿命的差距,激光产品提升的价格未必能补平“无需更新光源而节约的”成本。后者使得整个工程行业,若无销量规模增长,恐将陷入总销售额下降的窘境——好消息则是,工程市场继续维持每年15%左右的增幅,不成问题。
对于教育市场而言,2017年是一个不错的年头。上文已经提到,激光产品占比过半,直接导致市场均价的回升。这弥补了教育市场总量下滑带来的经营挑战。不过,这些成绩无法掩盖普教、高教市场产品价格的下降。高教市场4000-5000亮度产品价格下滑最高达到3成,廉价激光高亮教育机成为了厂商口号。普教市场虽然产品价格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但是依然有1-2成的价格下降,市场中万元级产品占比显著增多。
当然,价格战最大的痛点永远在家用投影机上:700流明720p微投产品全年最低价格1999元,1080p微投产品最低价格2799元,1100流明高亮1080p微投最低价格3399元;4k投影机,年初市场最低价格还需30000元,年底市场明基直接推出9999元的4k机型——后者让传统汞灯2k投影机几乎失去了价格看点;而汞灯光源的800*600分辨率娱乐机型,最低售价只有2200元……对此,行业认为“家用的每一台增量都是价格换来的,都是鲜血淋漓的”。
同样信奉价格战的还有商用投影市场。商用投影市场依然以汞灯产品为主导,全年同类产品售价下降接近1成。不过,对于商用产品已经比较低的主流价位3000-4000元,价格下降却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影响:即销售均价变化有限——在价格下降之后,市场更多的是去接受更高端一点的产品,而不是盲目追随低价格;同时,商用市场并未从价格下降中获得总销售量的增加。2017年,在交互平板和小间距led屏的双重竞争下,商用投影市场规模还出现了小幅萎缩。
总之,价格战依然是投影市场绕不过的坑。尤其是在新秀品牌还在涌现的背景下,价格战虽然不是厂商所愿,却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即便是激光这样的新技术,也无法拯救这个趋势。甚至,激光自身也在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04
工程市场大丰收与大挑战
2017年投影行业“利润最丰厚”的板块依然是工程市场,同时全年近3万台的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不过,在盈利依然可观的背景下,工程行业也在出现新的变化。
首先,工程显示应用从强调产品技术为主,向强调可靠技术下的系统能力与成本经济性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高亮工程不再是稀缺产品。以4000-6000流明产品为例,几乎所有主流品牌都有类似产品。甚至只做激光电视家用市场的海信,都有4000+亮度的激光产品。这是技术泛化和高度成熟的结果。以此为基础,行业企业工程产品同质化不再是“伪命题”,在同质化竞争中强调成本优势也必然成为主流话题。
第二,2017年是工程投影“全高端格局”的元年。代表性事件则是台系和本土激光投影品牌的10000+流明产品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与激光技术更适合于高亮度产品,以及德州仪器单片式dlp系统dmd光阀能支持的最高亮度指标的提升有必然关系。业内认为,即8000流明亮度激光产品实现市场全谱系普及之后,10000+亮度产品也将形成“更充分的供给”格局。
第三,2017年工程投影市场应用方式出现新变化。一方面,更高亮度的产品应用规模增加。工程投影机市场的特殊规律是“亮度不足一直是很多客户体验价值的瓶颈”。在高亮度产品日益普及、成熟背景下,高亮产品均价走低,必然促使更多客户选择更亮的产品。这使得整个工程市场具有应用亮度基准整体上移的趋势。另一方面,工程租赁、工程购买与项目融资开始出现“结合”的趋势。即集成商或者品牌商,需要为项目自身的落地提供部分融资支持。这导致工程投影销售中,产品最终回款周期的延长。行业企业在工程应用项目中的经营风险增加。
第四,2017年工程投影板块中,激光产品占比已经近7成。这使得工程市场几乎就成了激光产品的对抗和较量。工程投影市场新兴品牌,依靠激光产品早布局的“时间差”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从“新技术新概念”比拼,变成了“传统硬实力”的较量。2017年这种转变,有利于传统品牌发挥其项目工程经验和渠道体系完善的优势,也激发了新兴创新品牌们研发更高端产品、甚至进行价格战的动力。
总之,总规模不大的工程投影市场,在2017年却发生了很多非常复杂的行业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工程市场的高速增长、伴随着激光产品的普及,同时带来了更深刻的市场竞争、更激烈的品牌较量。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激光产品完成对汞灯工程产品替代化的进程之后,工程行业即使保持较高的成长性,也会面临一个“供给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参与品牌过多、产品型号过多,甚至高亮技术过剩的局面都会出现。从这个角度看,2017年也将是工程投影产业新一轮品牌淘汰的“起始年”。这是工程市场的参与品牌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05
家用圈的新玩家们
家用投影市场,这是投影版图中“品牌最纷繁”的领域。即便如此,2017年家用版图还是不乏新秀加盟。这加剧了本就激烈的市场竞争。
2017年,米家激光投影上市,小米正是加入投影阵营。这一年,康佳和创维也推出了微型投影机。彩电品牌自告别背投电视之后,再次进入投影市场。算上此前已经进入的海尔、海信、长虹,国内主流彩电品牌都已经成为投影玩家。热爱投影的彩电品牌甚至还包括微鲸、暴风这种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