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乡的庙会


忆家乡的庙会
我的家乡在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莲塘村,地处金西仙霞岭余脉延伸至衢江平原断裂层的崖上丘陵地带(当地人称“山背”)。西距古镇汤溪五里,土地贫瘠,缺水易旱。民间素有“晒死莲塘泽口,淹死孟塘下周”的说法(注:泽口、孟塘、下周均为村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村民吃苦、耐劳的性格。村庄地势东西高,南北低,村中央有两口相连的大池塘,中间筑塘堤相隔,分别称为“前塘”和“下塘”。这也是村名的由来(另有说法是村中另有荷花塘,亦称莲塘)。村中民居散落在池塘两侧的山坡上。莲塘是有着一千多人口的大村,村民绝大多数为洪姓,据考证是南宋忠臣洪皓的后裔。明朝初年始祖由今洋埠镇青阳洪村到此卖辣椒后入赘繁衍。
相传洪姓先祖来此定居时恰逢连年干旱,一日忽见水中观音显像,视为吉祥之兆,遂在此筑塘耕种,繁衍生息。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娘娘的生日,莲塘先人为了记念观音娘娘,就在这一天举行盛大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逐渐演变成庙会。村中的娘娘厅是庙会的主要场所,里面供奉着观音娘娘像。娘娘厅是一座三进两天井的建筑,大门朝“下塘”,紧挨大门的是戏台,两边有走马楼。粗大的柱子连着牛腿,雕刻精美。该建筑始建于清中期,现已被列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除了供奉观音娘娘,这里还是演戏的场所,连演四天四夜。而且庙会当天晚上要通宵演出,据小时候听父亲讲,因为以前村民家中房子简陋,客人多没地方住,很多客人就在看戏中度过夜晚。庙会何时兴起尚不得知,据说古时候已非常热闹。那时村北有庙宇一座,香火旺盛,庙会时会请三家戏班同时演出,称为“斗戏”,各个戏班都非常卖力,观众人山人海。庙宇鼎盛时有很多和尚,常常在清晨到村中的古井挑水,古井约一丈见方,四周砌青石,一边有台阶直达井水边,小时候常看见村民在古井边淘米、洗菜,青石上布满苔藓,井水清澈,夏天时十分凉爽。可惜古庙早已不见踪影,古井不知尚存否?
农历二月十九正值初春季节,春雨绵绵。而庙会当天却以晴天居多。因此当地有“莲塘的娘娘实实灵,十八下雨十九晴”的民谚。意思是说即使前一天下雨,庙会当天也会晴空万里,因为有观音娘娘的保佑。反应了老百姓期盼风调雨顺的愿望。科学的解释应该是春天多雨,春雨又有“时雨时晴’’的特点,“十八下雨十九晴”也就不足为奇了。
庙会当天,各家各户早早准备了丰盛的菜肴,用来招待亲朋好友。本地以及兰溪、龙游等周边县市的商贩纷纷前来摆摊叫卖,四邻八乡的农民也都赶来逛庙会、看戏,采购生产、生活用品。顿时整个村庄热闹非凡,街道上、戏台边到处都是人挤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憧憬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我在村中小学读书,庙会时都会放假一天。那时别提有多高兴呀,在人群中穿梭,在戏台边驻足,在玩具摊前留连忘返……。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庙会刚好处在春耕备耕时节,四邻八乡的农民纷纷赶来购买农业生产用具。庙会上农具大到耕牛、手推车,小到锄头、镰刀、蓑衣、斗笠,应有尽有。市场交易非常红火,印象深刻的有耕牛交易,上百头耕牛集中在一处空旷地带,牛主人和顾客讨价还价,牛牙郎在旁边极力撮合,牛叫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还有木材交易,大大小小的木材沿出村公路两边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那时候农民收入逐渐增多,很多农民开始建造新房,而那时的房子都是木头结构,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木材需求很大。
如今,在外工作的我每年庙会都会返回家中,看看父母,会会亲友。金黄色的油菜花依然漫山遍野的开着,村里的戏场依旧是鼓乐喧天,观众云集,只是不用演通宵了,因为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再也不愁客人没地方住了;耕牛交易消失了,因为农业机械化普及了,不需要水牛耕田拉车了;出村公路边的木材没有了,因为现在农民造房子都用钢筋混凝土了;街上的卖的商品也变成服装、日用品、花卉苗木唱主角了。不变的依旧是每家每户丰盛的菜肴,主人热情的笑脸,还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

开庙会的时候总是最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