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朱晓培
整理|朱晓培、朱洪增
“最近怎样了?”有一天,我忍不住,终于问徐明星。
“都被黑成糊了。”他自我调侃道。
认识徐明星,是2014年11月。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已经从最高点的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第一批比特币的创业者,主要是交易平台,开始纷纷离场。
徐明星选择了坚持,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比特币的概念,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是真正的彻底的创新。但他和ok集团也迎来了艰难时刻。
比特币的价格不断下跌,活跃的交易用户也在不断减少,公司一直在亏钱。为了让公司运作下去,他们甚至开始尝试p2p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但也没有什么起色。
徐明星都有点儿泄气了。倒是他的投资人冯波不停的鼓励他:要坚持住,你做的是伟大的事情。
这段艰难时期持续了两年多,一直到2016年比特币价格跳跃式上涨,不但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再次成为一个创业的风口,也让他们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禁止了比特币交易。ok集团选择了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国内停止了交易平台的运作。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舆论风波:用户维权、虚假交易、高管离职、还有借币事件。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徐明星总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备受瞩目也饱受指责。
面对真真假假的各种传闻,我也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今天的徐明星到底怎么了?于是,有了这个对话。
我给徐明星列出了60多个问题,差不多涵盖了之前所有的舆论风波,他都一一作了回答,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隐去大部分的人名,以免再次引起不必要的“论战”。
徐明星说,自己最困难的时刻,是行业不景气的2015年,比特币跌得厉害,参与的人数很少,自己都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连国家监管都不管你了,都没有人骂你,那时巴不得谁能来骂你一下就好了。”但好在他们坚持下来了,才能有了今天的一席之地。因此,再看今天的这些争议,他觉得都不算什么挫折。
他也反思了自己的管理,觉得之前自己在用人方面太过随性,没有尊重管理制度,致使公司此前出现了一些“离职风波”。这也是他做ok以来最大的教训。
不太懂管理,是徐明星在2014年就认识到的问题。在创建ok集团之前,他是豆丁网的cto,在豆丁网做了6年。教训就是团队很重要,但把一个团队组建好,管理好其实还是很难的。
ok集团也快6年了,管理依旧不是徐明星的强项。而币圈和链圈流行的社交,看起来也不是他的强项。对于现在国内用户熟知的几个主流交易平台,大多是从ok集团出走的人创办的,但没有人用“ok系”来称呼他们,反而用比特币的“黄埔军校”来调侃ok集团。
“我们也投资了很多企业,合作了很多企业,不过我们没有要求他们站队,也没有喊生态,没有喊ok系这个概念。”ok集团和策源、冯波一起做了一个约十亿美金的“产业共赢基金”的母基金,希望可以成为推动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不喜欢‘ok系’这个词,也不喜欢‘生态’,我更喜欢的是‘产业共赢’。”徐明星说。
谈负面报道:
从长远来看,应该要感谢那些黑我们的人
商业与生活:你看关于你和okcoin的报道了吗?
徐明星:区块链产业还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做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本身并不想进入公众视野。但不论是区块链还是比特币,作为全球性的新生事物,是连g20的国家财长、行长都讨论的话题,我们作为一家早期就入场的公司,肯定也不得不成为一个焦点。
其实,从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比特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交易所被暂停、重启又关闭,我和公司就成了媒体的焦点。但今年开始,出现了大量针对公司和我个人的负面报道,有很多都是曲解事实的,这个大部分我都看到了。
商业与生活:你觉得,有人在故意黑你吗?如果知道有人在黑你,你会怎么办?
徐明星:现在已经被黑习惯啦。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是有各种原因,要么是产品、服务,也有可能是时代,或者沟通渠道的不顺畅,导致这么多人盯着我们去报道。所以,还是要客观对待每一篇报道,解决自身的问题。不管人家说我们好还是不好,都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去看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可以改进。我也反思了过去的媒体关系,我们也对媒体道歉,过去的沟通方式以及沟通渠道做得不好。
但有一些是明确的有人去推动的,哪篇是谁花了钱去推的,我们也知道一些。
商业社会里,竞争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行为。今天,所有的竞争都是立体化的,包括技术、产品、团队、服务、pr等。你,也只是竞争的一个层面而已。但黑也好、竞争也好、都是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应该要感谢那些黑我们的人。
商业与生活:站在外面看,这个行业负面新闻这么多,会觉得是因为离钱太近,暴露人性了吗?
徐明星:你说钱太多了,其实也不是。跟滴滴、ofo这样的产业比起来,我们这个行业的钱真不算多,远没到他们那种一把融资,一打仗就是几亿美元的程度。但我们这个行业,确实比较浮躁。
商业与生活:虽然融资少,但炒币、发币好像很容易圈钱。
徐明星:比特币价格的变动,确实带来了很大的财富效应。我觉得,从产业上讲,这是一种先进的现象,得到了全球资本的认同。中国产业里的人,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矿工或者企业,入场都比较早,是赚了全世界的钱的。这些钱要找一个出口,所以有了很多新的、各种区块链ico的项目。
但长远来看,这个行业不是进来就可以捡钱的。不排除有少数人可能是一把赚的钱,但更多的人是长期积累带来的爆发式的业务增长,都是5年内经历了无数的危机,等到了某一天才赚到了钱。还有一些是假象,看起来赚到了钱,其实都是心酸。融到了钱,但都花在了市值管理上、花在了pr上,最后真正的事情也没做成。早期投资人所谓的私募,把钱赚了都跑了,剩下团队在承受压力。
谈离职风波:
创始人是我跟麦刚,以前没有尊重管理制度
商业与生活:最近网上有一个传言,b轮融资,海外业务,甚至管理团队都不是你做的。你有什么回应吗?
徐明星:我们就阐述一个事实。b轮融资的term差不多是在2016年11月签署的,投资人是我认识的,估值是我谈的,后面的合同、dd,总得要找人去执行的。
我们的海外业务有几块,重要的两块分别在美国和中国香港,每块都有独立负责的团队,他们也都在okcoin两三年了,也是我们的老员工了。
至于我们的管理团队,主要分为两层,一层是我的直接下级有十来个人,他们的直接下级可能有三十几个人,老员工和因为业务线扩张吸收的新生力量各占一半吧。至于有些人对外说他帮我们建立了团队,事实是他带来的人也早离职了。
商业与生活:b轮好像有史玉柱,那你还记得他是怎么投资你们的吗?
徐明星:他当时要去日本收购一家公司,对方跟他讲,中国有个公司叫okcoin挺不错。唐越正好在看我们公司,跟史玉柱讲了,史玉柱就说那我也去看一下。就是2016年的事情,我们之前也没有过交集。
沟通过程都很简单,几个亿半小时就谈完了。我当时跟他们说,这个产业未来有很大的空间,你信不信?不信就不聊了。你要是信,我给你展示我有能力去做好。
商业与生活:还有一种传言,有人提过一个共同保管冷钱包私钥的建议,但你拖着不执行,自己保管,该人称备份在你太太和你母亲那里。
徐明星:完全胡说八道。一个公司,尤其是冷钱包的管理,我们的网站就有一篇论文,是要分布在几个人的手里,一般是会由财物人员,运营人员共同去管理的。公司有自己的制度,不让一个待了7、8个月就离职了的员工管理钱包是很正常的。
商业与生活:也有人说你,特别聪明但不太信任人。你觉得,这些离职风波,会影响到你对其他人的信任吗?
徐明星:为什么把最重要的资产交给入职未满一年的人去管理呢?我认为,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
其实,我们公司在用人层面上,不管是在职人员还是离职的人,所有人进来的时候,都得到了足够的授权与空间。甚至,后来更多的问题,其实都是他们权限不断扩大带来的。
我觉得,公司的这些离职风波不影响我信任别人,个人和团队需要互相的满足感。有的人成长太快,团队满足不了个人,所以他就要自己去做了。有的是公司发展很快,个人的发展不理想,可能会把你转岗或者离职。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商业与生活: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份很长的okcoin团队创始人离职人员名单,这些人对okcoin的发展重要吗?
徐明星:我是这么理解的,公司成立时的重要合伙人,可以称之为创始人。我们公司是2012年成立的,业务是2013年4月份开始筹备的,9月份开始上线的,这些人当时都还没入职。如果一定说创始人,是我跟麦刚。麦刚当时说,他投资都不做了,全力来做这个业务,但后来他又从公司的管理业务中逐渐退出了,把他很多的股份,一部分无偿的,一部分有偿的退还给了团队,我们就发给了员工。但他现在还是公司重要的股东,是董事会的成员。
这里面提到的这些人,有些人我觉得是可以称为合伙人的。比如何一、雷臻,当时我是把他们当作合伙人的。所谓合伙人,就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创始人找更多的人来帮自己,把自己的利益分享给这些人。
还有一些人,他不向我汇报,入职跟我没关系,离职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商业与生活:你怎么看okcoin是区块链或者币圈的“黄埔军校”这个称号?
徐明星:我把它理解成光荣,表扬。我上次在朋友圈也讲了,出去的人为什么都打着okcoin的旗号,这也说明我们企业还是不错的,至少他们认为是加分项,是认同这家公司的行业地位的。
商业与生活:你思考过,okcoin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离职风波吗?
徐明星:从整个行业里来讲,我们的硬性制度是末位淘汰10%,加上正常离职的人,离职率可能在15%-20%,这个水平其实是很正常的。上次,我们搞了一个四年以上的员工聚会,员工就有三十多个,都是2014年之前加入的。公司最早的五十多个人里面,有三分之二都还在。
这些风波,我觉得是在特定的(市场、监管)环境下,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肯定也有我的问题。我是工程师出身,过去没有管过人,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人,如何去用一些人。我也反思自己,有些被动离职的,我处理得不是特别地好。
商业与生活:你对自己的管理方式有哪些反思?
徐明星:我是比较随性的人,以前找人的时候有随意性,看到了别人身上的某一个亮点就请他过来,其实,有很多高管进来的时候董事会是反对的。但我出于对管理制度的不够尊重,就把很多规则给破坏了。而且,我的直接下级晋升体系也很随意,很多时候,他跟我说自己想要做什么,我就让他去做了。
我现在发现,更多的公司,像阿里每年都要考核的,要经历很多挑战,才能扩大一点职业范围。而我们很多人进来,他的职业范围不断的扩大,却没有给我们带来成果。这其实是我管理上对制度的不够尊重,是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公司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而不是靠人的个性去管理。
商业与生活:之前没有这种意识?
徐明星:没有想这么多。有人也跟我提过,管理上的制度不能靠人治,还是要靠制度。只不过在某些阶段跟你讲,你也听不进去。只有经历过,交了很多学费之后,才能够有很深的体会。
商业与生活:有改进的规划吗?
徐明星:最大的改进就是要尊重制度。过去,我们对这些制度缺乏尊重,导致了很多人来了之后开始拉山头,是为了他个人的私欲。我们很多的不开心,就是源于这些错误的定位。
我要变成一个让制度来管理公司的人,要把我自己的权限缩小。我不能随便的招一个人,不能随便的升职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的扩大一个人的职权范围。以后,不论是cxo,如果完不成对团队承诺的任务,就应该要被开除。如果完成了,就应该要给奖励。一旦,个人欲望凌驾于组织之上,就会形成山头,就有很多的不愉快。
商业与生活:董事会过去没对你提过这些要求吗?
徐明星:这也是公司的问题之一,董事会对我的要求太宽松了,基本上属于放养状态。一方面,他们对我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我的成长。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人都应该被制度管理起来。
谈维权事件:
要让风险承受力差的人不去参与风险比较高的产品
商业与生活:你怎么回应前段时间用户维权的“敌敌畏”事件?
徐明星:用户闹事这件事,几乎每家平台都有,火币也有。这些人的诉求还是要钱,这些反映出部分投资者的投资心态不正常。赚了就是有本事运气好,亏了就去闹事,索要好处。
当然,近期的很多事件,也可以看到背后有人支撑煽动。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承担风险,却参与了这些风险偏好性的产品?这就需要产品层面有更多的识别。大部分平台都有醒目的风险提示,甚至所有投资者进来都要考试,要让风险承受力差的人不去参与风险比较高的产品。
商业与生活:那你对杨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