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慧 | 企业管理中的四项“格局意识”

在中小企业管理中,最高决策或管理层常常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自叹!
明明我的方案或思路对企业管理或变革有百益而无一害,中层以下及管理层在工作却做不到我所想的过程和结果。于是悲叹企业无人可用、执行力差、不理解决策的意图。有了这种想法后,自己忙碌起来,事事亲为,事事安排,事事跟踪,最终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企业管理的眼界和心胸,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和灵魂,决定企业到底能走多远,并影响员工对企业的看法与态度。
企业管理中有四项“格局意识”十分重要。
一、员工创造力
员工创造力激活。从员工最关心的入手,从薪资和环境入手,以薪资养活自己并证明自己的能力,以环境创造平台和利于工作的氛围,让员工自愿工作。解决员工诉求,提出的期望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回复,让员工从心里接受企业。哪怕很小的一件事得到解决或回复,也是对员工尊重和肯定。
员工薪酬福利设计。同岗位实行差别化薪酬设计,与能力和业绩挂钩,传达一个信号:你能让企业赚钱,企业就让你赚钱;你能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不会摒弃你,并给予你相应的待遇。
业绩考核简单有效,目标设计内容清晰明了,对所考核的要做到“勿谓言之不预也”,事前培训、学习到知晓、明白,只有清楚明白之事才好执行。更重要的是,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执行者是否理解和支持;业绩考核是动态的,是灵活的,是可控的,考核不是目的,业绩才是目的。
二、顾客层面的应变能力
史蒂夫乔布斯说过:要从客户体验着手,再返回到技术层面;不限于产品的使用功能而更倾向于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技术创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实现工艺更新、突破工艺瓶颈,创新原材料及研发力度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同时降低设计开发成本。
顾客的需求是企业产品迎合的目标,顾客的满足是企业技术革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针对配套企业或成品制造企业,市场敏感度和顾客满足度的一手信息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企业生命线的长短和市场立足的地位。
企业要从“从内到外”的销售模式转化为“从外到内”的营销模式。营销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我们以市场为出发点,不为满足产品自身功能而为满足人们对产品实现生活功能的需求。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营销就有目的和方向。
三、核心竞争的聚变能力
核心竞争是企业生存和永续经营的动力。
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的核心是技术性革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力量才是企业不败之源泉;还有的企业则认为企业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没有人才没有人支研发新产品,突破技术壁垒,更不能实现产品的迭代。这些认为并没有多大问题,但其不是充分必要的条件,命题也不会随自己的核心而证明。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聚变能力,也就是企业在解决问题处置能力和创新能力,换句话就是企业团队聚变能力。企业能证明这个能力是有效的、可行的,做百年企业不是没有可能。
企业团队分层级管理和定位,才是有差别的管理模式。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对其聚变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企业决策层要对市场的前瞻性进行预判、对企业格局进行定格。这些团队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山头主义”,是否专业和管理技能达到一定水准;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支撑,其团队的聚变能力会减弱,最终带不动这些部门的运转和实效,这种“弱电力”现象需要企业具备及时充电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充电,这种聚变能量就不能持续,更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的优势。
四、数据处理能力
一个企业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只是企业内部的数据处理,更包含同行业或跨行业的数据分析,从而利用信息分析给企业带来市场定位和风险预测。企业要从每个环节的数据分析入手,从而找到相关问题的发生概率和所占的比率,进一步解决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凭主观感觉做出不正确的决策,结果导致企业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数据的传递、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及时知晓,就是缩短管理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一个企业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更能体现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