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洋村,属浮洋镇,位于高铁潮汕站北旁边,北与花宫大亭为邻,西北与乐桥接壤,东与沙溪镇前陇村交界,西与沙溪仁里相望;而今天要介绍的是深洋村的眼镜。
↓↓↓点击观看视频↓↓↓
深洋“目镜”尚甲目,说的是浮洋镇深洋村制作的眼镜度数适中,技术精堪,美观大方,远近闻名。在浮洋及周边乡镇,这几乎成了一句约定俗成的“俗语”,也差不多成了深洋眼镜的广告语。 深洋眼镜,在深洋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除了在田里刨食,洗脚上田,加工制作眼镜,便成了深洋的“第二经济支柱”,有的甚至以此作为“营生”的技术活。过去,深洋眼镜的加工制作是纯手工活,没有验光配镜,没有机械设备,一副“甲目”的眼镜,全凭独到的眼光,心灵手巧弄出来的。这门绝活,也让过去的深洋人,出门在外,在各类贩夫走卒中,身价陡增。
(图:深洋村)
那时候,深洋人到外面“走江湖”,在贩夫走卒中,被称为“老大”。这“老大”,绝不是黑道老大那个意思。而是人家对深洋人的尊重。凭什么呀?凭的就是技术,凭的就是这门绝活。你走到哪,都能吃香,换句话说,能一招鲜,吃遍天,人家就敬你三分。 抗日战争时期,深洋村遭到了灭顶之灾。为了追捕党的一名通讯员,日本鬼子把深洋村男女老少赶到村外,逐个逼问。村民们为了保护通讯员,没有一个说出通讯员的去处。日本鬼子老羞成怒,兽性顿发,灭绝人寰,把深洋村民一个个刺死,抛进村外的池塘,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那天,出门在外的幸存者不敢返回深洋村,流落他乡。从那以后,深洋村成了一座空村,留给深洋人后代的,是永远无法抚平的痛楚,一腔熊熊燃烧的仇恨。深洋眼镜,也一度销声匿迹。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了,流落在外的深洋人才陆续“返乡”,重建家园。
(图:深洋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在汕头眼镜厂学艺的师傅,回到深洋村,筹备建立眼镜厂。深洋村开始有了半机械化的眼镜厂,深洋眼镜又像雨后春笋,重焕异彩。 深洋村的眼镜厂建立不久,就接待了一位特殊的顾客。因为这位特殊的顾客,使深洋眼镜的名声更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这位特殊的顾客就是时任潮安县县委书记刘斌。刘斌书记当时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动过手术,但术后视力仍然不佳,出入极不方便,肩膀让门槛撞了好几次。这样的视力,别说工作,就连正常的起居生活都成大问题。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没能买到合适的眼镜。
(图:深洋村)
后来,浮洋公社一位干部告诉刘斌,深洋有家眼镜厂,听说深洋眼镜“尚甲目”,何不到深洋走一趟,或许能配到一副合适的眼镜。刘斌心里一动,抱着一线希望,开车赶赴深洋村。 深洋村地处偏僻,路小难行。车至浮洋井里村,刘斌等人下了车,改为步行,一路寻访到深洋的眼镜厂。 眼镜厂师傅得知刘斌书记眼睛未曾验光,便找来镜片,为他验光。那时没什么验光设备。师傅用一块400度的镜片为刘斌验光,一块眼镜看不清,两块眼镜叠一起,刘斌依然感觉视力模糊。师傅加到了三块眼镜,刘斌兴奋得叫起来,连声说,看清楚了,看清楚了。师傅却瞠目结舌:我的天,刘书记竟然得配1200度的眼镜! 如此深度的眼镜,光“车”镜片就花了几个小时,把近一公分厚的镜片“车”得薄薄的,太考验师傅的功夫了。 好不容易,眼镜做好了,刘斌书记戴上去,除了看得清,那镜框,眼镜的双臂都挺合适的,感觉很舒服!刘斌书记笑着夸道:“深洋眼镜尚甲目,真的名不虚传!” 刘斌对那副眼镜视为至宝,怕以后弄坏了,影响到工作生活,又让师傅再做一副,以作备用。 师傅把另一副眼镜做好后,送到了县里。刘斌非常满意,请师傅吃了饭,还问师傅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他能办到的,一定帮忙。 师傅是个实诚人,说村里现在最缺的是化肥,希望刘书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深洋村批下一批化肥。
(图:在深洋村看潮汕站)
后来,刘斌书记还真写了批条,给深洋村批下了十二吨氨水、四吨尿素。 两副眼镜,为村里申请到一批化肥,解决了村里农业生产的问题,一时间,在村里村外成了一段佳话。 深洋眼镜尚甲目,也成了一句约定俗成的“口头禅”。可以这么说,人们记住深洋,多半归功于深洋眼镜!
故事来源:浮洋民间故事图片、视频讲解:潮州阿甲
自近视配镜以来,都是在深洋店家配眼镜,深洋眼镜遍布极广。
配目镜一般都是在深洋的,在沙溪那家楚明眼镜就比较实惠,价钱公道,呃...一不小心给人家打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