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管理的协同问题
协同问题是各公司管理上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干起来不畅顺的问题。并不是每个部门的目标累加起来就等于企业层面的战略目标,现实情况经常发生偏离甚至冲突的现象,需要执行者协同起来共同发挥最大价值。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大部分企业主要是靠人的自觉性与责任心来推动,自由发挥,未能形成系统,效果喜忧参半。
一、协同为什么难
1、各扫门前雪,只为部门绩效负责
企业大了,人多了,混工作混日子就容易了,人的自我驱动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再加上绩效考核的边界所限与利益趋避,驱使大家“各扫门前雪”,凡是有考核的,大家积极去做,想方设法拿高分,即使一件事情对公司长远利益有伤害也在所不惜,形成“三不管”地带,在很多组织都容易产生协同不顺畅的现象。
2、部门墙,只考虑专业,不考虑组织目标
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
3、员工独立思考能力缺失
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很多管理者焦头烂额,大约70%是作为裁判,处理层级间协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变成管理者指挥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二、如何协同效率更高
1、管理规范化
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将管理事务的要点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合理的办事规则。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正确的管理制度下,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与员工工作行为,形成一个融洽、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
2、系统化流程化
系统化、流程化是加强协同效率的根本办法。企业如果不能协同,不能形成系统,就无法发挥组织化的力量。系统化、流程化是异常艰难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试图这样做,但大多半途而废,或者还在艰难探索。通过系统化与流程化,使员工更加明晰在流程中的责任,谁是谁的内部客户,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向他人提供什么服务,有哪些控制点,需要输出什么内容等,组织各方力量协同起来就会顺畅得多,从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3、工具信息化
随着企业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办公已经成为企业协同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4、人才合理化
团队协作的主体始终是人,因此在招聘选拔及后续的培养上需将协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无论是哪种性格都会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组建团队配置人才时不要用同一性格的人,团队成员的性格应互补。互补可以规避某些缺陷,避免团队在某一方面的盲区,进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5、沟通效率化
如果说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系统化流程化是从制度工具层面来解决协同的问题,那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沟通。因为协同本身的意味着需要沟通。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上下级的沟通良好可以很好的传递有用的信息,不同部门沟通良好,就能增进感情和信任,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沟通来化解矛盾。沟通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更加体谅彼此。从而增进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