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里的“修缸补甏”师傅, 如今还有他在坚持


说起“修缸补甏”,马上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家门口常看到的这些“修缸补甏”师傅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中常用水缸和甏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眼线,这些掌握“修缸补甏”手艺师傅也越来越少,只有在酒厂、酱厂还能有他们的生存之地。
何国良,今年50岁,一脸憨厚老实相。他家住湖塘街道宾舍村,16岁那年他初中毕业,跟着表哥去了江西景德镇等地学徒、打工。主要也是受村里乡亲都从事“修缸补甏”这行业的影响,为了生活,也无其他工作选择。何国良在外地的酱厂修补酱油坛,一干就是十五、六年。到了上世纪末,因结婚成家才回到了绍兴,进入了湖塘酒厂干起了这手艺活。
30多年的“修缸补甏”活,长期的敲打,何师傅的手上已长满了老茧,但也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虽然工具很简单,一个小锤,几支凿子,再加上一些辅助材料,可“修缸补甏”是门技术活。首先要对酒坛灌水查漏,进行观察,寻找破损地方,挑出有裂缝的坛子,再用锤子和凿子打凿裂缝,小缝用树脂修补,大缝要加固坛攀和树脂,道道工艺一丝不苟。最为厉害的是何师傅用他那敏锐的听觉和多年的经验,只要对酒坛敲打几下,就能听得出哪个部位有裂缝。  
如今,从事这门“修缸补甏”手艺的人已不多了,何师傅也担忧这手艺的消失,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些手艺活了,因为太累,挣钱也不多。

谁爱干谁干

童年的记忆啊

我爸也在干这个

工匠精神

没有工厂的地方只能外出做奴隶做鸡
以前的绍兴就如此

敬佩手工业从业者-----

小时候还见过补锅的。

图文并优,赞!

小时候看到过,用一个转头打眼,然后用铜钉加固,不过印象也不怎么多了

民间的一种手艺吧。

我上个月送人的雕花大酒坛,上面的补漏是用生铁水补的,补点比较多。估计是清末民初的酒坛和补缸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