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的“泡沫化”与大学生的产能过剩


网上有个段子:每月三千块钱就想雇了农民工?别做梦了,三千块钱只能雇佣一个大学生!
大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曾经,当咱上小学的时候,大学生还是值钱的;十年之后,当大学毕业工作后,才发现了真相:大学生不值钱,值钱的倒是小学生以及小学周边的学区房,囧~~~~
“大学生”,不再是“高大上”的“大”,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生”。在真正面对“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啥都不会的“生”手。 原因很简单:教育与实际上的应用完全脱节,课本上的东西并未教给学生真正的生存技能。就这样,一毕业啥都不会,要工作经验没工作经验,要能力没能力,要是没有个好爹,前途堪忧(当然万事无绝对,困难是暂时的)。学生不过成了一轮又一轮教育部扩招的试验品和牺牲者罢了,当然附带成为拉动GDP内需的“消费者”,光荣地成为“房奴”、“车奴”、或者“卡奴”之类的…… 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出台本来就如同房产改革一样有拉动内需的考虑。根据最浅显的供求理论,就像“票子发多了,钱就贬值”、“多收了三五斗,粮就掉价”,大学文凭帽子发多了,文凭自然就不值钱了,实在无有称奇之处。钢筋水泥可以产生过剩,煤炭光伏可以过剩,如流水线一般生产的大学生咋就不可以过剩?看来,去产能之路任重而道远。
不过,且慢,大学生的“过剩”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多了么?当然不,过剩的永远是文凭,而不是人才。
我们的基础教育学得很深,也很理论化,特别是理科,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决定了这种体系适合于少数的精英人才,而不适合普罗大众。网上有个比较轰动的视频《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很有意思,大家不妨找来看。丹麦的学生做中国的中考数学题,觉得那完全是为工程师设置的,超级难。而中国学生做丹麦的数学题,完全就是小菜一碟。西方的基础教育照顾的是最广的群体,题目设置也偏向应用,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我们纯粹而艰深的理论教学无疑会扼杀掉多数人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记得,以前高中那会儿,好多理科科目,还有英语,题目稍难点,硕大一个班,及格者竟寥寥无几。可以想象,一个多数人不及格的考试,有几个幸运者能够避免这种挫败感?这样的一个班级,本科上线率还不低,但你要说,这大学的成色如何,着实令人怀疑。但,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甄选出来的少数精英人才,涌入科研领域,他们使得我国的很多领域的进步非常快。比如,我们的高铁,从零起步,到里程数占世界一般,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要说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是还数神州飞船工程。而其工程师年龄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35岁。这之中的年轻人无疑得益于艰深而“不适用”的基础教育,加上富有奉献精神的品质,这样的人才是再多都不嫌多的。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学校学的东西完全没用,根本没必要学。没错,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书本所学,比如你就买棵菜,用不到微积分,甚至乘方、开方都用不着,但你不能说那些东西没用;咱打麻将,也没见几个人算牌的时候用到“概率与统计”或者劳什子“大数法则”。也许,日常生活中,咱就知道东北大米或者雷军“小米”,从没听过纳米、微米,更别说了解。即便这样,我们也无法武断地说那些就是扯淡。知识是有用的,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有条件真正地应用到。
欧美发达国家清楚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多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课程相对简单,鼓励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团队精神等有利于获得毕业后足以立足的生存本领。那些有潜质的学生,将进入更严格、艰深的大学阶段,难度也大大增加,精英在哪个国家都一样,聪明而勤奋。所以,俺们这,有不少没潜质的学生,即使靠题海进入了大学,其潜力也就那样了,靠智力吃饭有点困难,幸好这些年靠体力也能挣不少钱。其实,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者的薪酬水平高于脑力劳动者是大势所趋,欧美发达国家早就这样。为啥?体力活,“脏、苦、累”,大家都不愿意干了。(当然,锻炼身体还是去健身房之类的,不算:-))干的人少了,工资自然就高,好多华人偷渡到国外去打工,工资高好几倍,也是这个道理。
话说回来,精英教育全民化的恶果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历”泡沫化,“科研论文”黑市交易,“考试、考证”作弊产业链、“考试培训”产业链等等。
知识本身没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了知识的交易层面上。 经常听到,某某是某个集团的代言人之类的。当学校与商人勾兑一起,就有了天价EMBA培训班,先不说能学到什么,关键是学费就一个字:贵!令人印象深刻。对商人来说,没所谓,反而是身份的象征。当学校与官场勾兑在一起,就有了某些官员随便拿个在职博士硕士文凭啥的,凸显身份。至于是不是自己写的,那不重要。当然,当官场与商人勾兑在一起,后果更严重,影响最恶劣,不过也是现在反腐最集中,最高压的地方。也不是本文所涉及的重点。上面说的是“学历”泡沫化的现象。
至于“科研论文”黑市交易,这些年正成冉冉上升之势。这个市场的形成基于:有知识有时间的没钱,有钱的没知识没时间:-) 略显夸张,其实,有人为了评职称,涨工资,有发表文章的需求;有人为了考研加分,有发表文章的需求;有人为了拿个文凭妆点门面,显得有知识不是暴发户土老粗,有发表文章的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只要给钱,什么人间奇迹干不出来?这个市场就形成了。看起来,这个社会人们学历越来越高,人才越来越多,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有些东西就像血压血脂,不是越高越健康。
“考试、考证”作弊产业链这些年蔚为大观。话说,现在的学生都是考大的一代,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找个稍微好点的工作,不考试,没有过硬的证书,除非有个好爸,还真是有点困难。加上自身能力又不足,参加培训班即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还是作弊快捷方便;-)虽然风险有点高,但可以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与隐蔽的方式来规避。于是,“考试,考证”作弊产业链更加倔强地成长起来。分工明确,考试前、中、后全阶段服务:前有题目透露,中有答案传输,后有改分服务,服务体贴入微全方位无死角~~~ 一心挤进精英群体的投机分子感觉很无奈。
抛开这些投机分子不说,还是有些人真的想学点东西的,自学能力或自控能力不强的,可能会参加各种性质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形式多种,基础班,强化班,“包过班”……不一而足。个人觉得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考试培训产业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现在的培训市场尚不规范,良莠不齐,噱头大于实质的多。另外,个人觉得,对于小学生课程之类的课外辅导,还是少些好,与其逼迫小孩子躬耕于书本,不若带领其游弋于真实社会,“世事洞明皆学问”,“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前论坛上反映的老师课外有偿补课,俺尊重其人格,但对其做法是不支持的。
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揠苗助长式的人才,更不需要批发式的文凭泡沫。工厂可以“白加黑”,“五加二”生产标有各种文凭的帽子,但却无法这样批量的生产“人才”。当泡沫退去,才显示,大学生从未过剩。

:victory:

大学生很光彩,只怪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本事,农民工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和时间还是比较自由,自制力强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然后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对个人而言这是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