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300万头猪,他靠养猪成为河南首富,身价超过120亿

提起秦英林,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最新福布斯2017华人富豪榜,秦英林以净资产20亿美元位列191位,再次成为河南首富。
从22头起步养猪,到了2016年时销售生猪311.4 万头,作为深耕养猪行业的风云人物,秦英林曾获得中国生猪业风云榜年度企业家称号,当时他表示要把养猪做成一个幸福的产业。
秦英林,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祖辈都是农民。当时秦英林家里一直都是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他小小年纪就考虑起脱贫致富了。几经对比,秦英林认为养猪兴许能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于是把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把父亲。
上高中时秦英林就想在家帮父母养猪,却被望子成龙的父母赶回了学校。考大学时,秦英林没听老师的劝告,放弃了可以上更好大学的机会,所有志愿都与养猪有关,最终如愿以偿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毕业后,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并在1990年结婚,这时秦英林也算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技术人员了。可他并不痛快:工作和自己目标差的太多,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他总是念念不忘自己从未放弃的理想—“养猪”。
在工作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
到了1992年秋天,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一听说秦英林回家是要办猪场,父母怎么也不同意。周围也是一片反对声。同学说,咱农村孩子闯进城里不容易,丢了“铁饭碗”,你肯定要后悔;父亲说,咱农村是个人都会养猪,谁要你这个大学生来逞能!
秦英林没有作声。他知道,任何人都会说养一头猪很容易,但要养好成千上万头猪却需要较高的知识与技术,他要用事实说服乡亲们。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白天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后来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有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学习……
随着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真没想到,养猪有这么大的学问。”看到秦英林的猪场,猪哺乳、育肥、死亡率都比发达国家的猪场业绩突出,乡亲们的养猪热情空前高涨,跟秦英林学习的超过3000人。无偿培训班,免费发放上万份资料,帮助兴建改建十多个养猪场,秦英林很快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养猪致富的“领袖”。
2000年,秦英林设立了牧原股份的前身牧原养殖,开展生猪育种工作。公司壮大了,为节约成本,外出学习,秦英林的标配是一台录像机,把学习过程一字不拉地录回来,放给员工观看学习。
在饲料配方、猪舍设计、环保设施等方面先后获得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共有452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34项,外观专利3项。同时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任务1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科技进步奖1项,南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除了猪舍研发之外,饲料配比、种猪繁育、仔猪早期断奶等关键技术,都是秦英林亲自带队研发的。
到了2013年时,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拥有2个全资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年出栏生猪已超100万头。成为国家级原种猪场、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出口猪肉备案养殖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如今市值已经超过600亿。
“首富不足贵,首善才珍贵。”道出了秦英林的内心诉求。建设生猪产业体系。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建筑、运输、种植等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同时,从创业之初,秦英林就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建设当作自己的义务。出资设立牧原教育基金,建立扶贫帮困、奖优助学的长效机制,实现精准扶贫与捐资助学的有效结合。“如果为每一户农民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代际贫困的问题。”
25年来,秦英林就做了一件普普通通的事,那就是心无旁骛“养猪”。他把自己在中学时代就有的“养好猪,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让天下更多的人靠养猪而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的理想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