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个好项目,投资需谨慎

前言
新华社7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介绍,根据人社部对2000个行政村的监测,今年一季度末,返乡农民工中有近10%选择了创业。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投资前需要谨慎。给大家一些建议。
第一,把投资预算或者投资计划尽量的详尽。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很强,从你流转或租赁土地开始,资金就开始运转,起步的资金量可能不大,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场地、仓储、机械、种子、肥料、搬运、人工等等,开始消耗资金,周转相对缓慢;农业投资周期有季节性和不确定因素,按正常种子下了地,到收获季节就可以收获,但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人为技术因素、种子的选择都可能导致收获的不理想,延长投资的周期;农业融资比较难,由农业的特定属性决定,农业使用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流转、租赁等只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抵押贷款是按照土地上附着物,使用年限、种植面积等来认定其价值,按其价值的50-80%贷款,各地执行细节不同,需要提前了解更多细节。计划尽量详尽,可以减少为难出现。
第二,及时准确把握国家补贴政策。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农业的很多项目都有补贴,根据自己的种养计划,尽量的贴近往年的补贴要求,提前做好在相关部门的备案手续。补贴是国家为了支持和鼓励农业的项目,并不是年年都有,做农业项目得提前考虑清楚,如果项目没有补贴是否能做,是否可以赢利。能拿到补贴当然是最好了。
第三、农产品的价格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因为牵涉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治国理政的根本稳定问题,所以每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市场化,有一些宏观调控,确保供需相对平衡,价格比较平稳。所以如果你种养的是这些项目,不可能有暴利出现,需要考虑宏观调控对价格的影响,如果是非调控农产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需决定。
第四、农产品储存需要场地和技术,农产品区别于工业产品的最大特征是鲜活性,保鲜储藏不仅技术上困难,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后的储藏环节损失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粮食这样的耐藏型农产品,储藏环节的损失也在8%—10%,更不要说生鲜农产品了。农产品的储存技术,影响到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及价值。记得几年前去富平一家制作柿子饼的合作社考察,负责人就谈到储存决定了利润的大小,一般在冬季柿子饼刚上市,大家的价格都接近,但是到了第二年,很多没有或者储藏技术差的,就没有货源供应,当市场供应小于需求时,价格自然就上升。
第五、人工是个大成本。随着城镇化,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口减少,有效劳力减少,导致缺工,价格上涨;另外农业项目的聚集程度也影响着人工成本,比如陕西渭南韩城是全国重要的花椒产区,全市11个乡镇已成为花椒专业化生产乡镇,195个行政村成为花椒生产专业村;全市拥有栽植超过千株的花椒种植大户2万户每年的这个时候,劳动密集型农业聚集在一起,会造成人工紧缺,价格每年一涨。
第六、农业人才缺乏。一般掌握着先进农业知识的人都是农业类大学生,由于农业生产都在农村,环境、条件、交通等与城市差距比较大,这些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
第七、项目选择要谨慎。最近经常会看到电视、报纸、网络报道,火箭蛋变完蛋,西瓜没人要了,蒜你狠又重现了,投资最忌讳的就是跟风,如果人人都能做的项目就不是投资,肯定是公益,所以在投资前你必须懂农业,懂行情,懂农业里面的渠渠道道,不要轻易看见个广告、新闻报道种养什么,赚了多少钱,这种情况要么是卖种子的,要么是胡吹博眼球的。项目的选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各方论证才能定项目。
第八、你得懂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常菜,是一种工具,互联网可以与农业的各个方面融合,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最典型的是互联网与农业技术融合、与销售物流融合、与品牌推广融合通过互联网,搭建起农业与技术、与人的交流。这个是重点,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农业效率,降低成本,解决销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农业是个好项目,但是也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影响项目的因素很多,一个考虑不好,可能满盘皆输,提醒大家,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自老农致富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