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自主招生的经验及心路历程分享

昨晚把那位妈妈的经验之谈整理了一下发出来之后,很多家长希望能继续听下去。
而我们这位可敬的家长,周末的大清早,就不辞辛苦地继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她的文笔相当不错,叙述的同时,把自己当时的情感一并写了出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过程的曲折和艰辛,在学习的同时,仿佛感同身受。
顺便告诉大家,这位妈妈姓刘,是一位高中老师,我们都叫她刘老师。下面是刘老师的讲述:
昨天突发奇想,成立了这样一个群,然后把自己为孩子准备自招期间的种种坎坷和心酸一股脑地倾倒出来,没想到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我。那个时候我也是迷茫,困惑,委屈……种种复杂的心绪时时困扰着我,再加上孩子的成绩突然出现了波动,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稳居前列,各种烦恼让我经常彻夜难眠。
我怀着虔诚的心,战战兢兢地向17届一位考入复旦大学的孩子妈妈请教。毕竟是陌生人,冒昧地加她好友,试探性地问她关于自招的情况。心里也很明白,像我这样想从她那儿获得信息的家长应该很多很多,可能已经让她不胜烦扰了。
可是,没办法啊!只要有一丝可能的希望,我都要努力去抓住。如果现在不努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会多么慌张和懊悔呀!
让我意外的是,她竟然出奇地热心!
她发来了很多条很长的语音短信,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我孩子高三经历过的种种困扰。她的声音很好听,讲话清晰有条理,一听就是精心准备好的,就像是要参加演讲的稿子。
我太惊讶了!对于一个没头没脑突然出现的陌生网友的冒昧请求,她竟然会如此有耐心很认真地对待。
我跟老公说,真想不到呀!原来世上竟有这样的好人,怪不得人家的孩子能考入复旦大学。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是孩子成功的基础,一个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来这么优秀的孩子。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她的孩子自招竟然失败了!只过了个山大,孩子又不喜欢,嫌档次太低。不过,孩子也通过了国科大综合评价。
她说到自招结果出来的时候,她失声痛哭,委屈得不得了,甚至打电话去高校招办质问对方:“为什么这么高的年级排名,综合素质这么优秀获奖无数的孩子竟然没有通过?”
通过她的描述,感觉她的孩子和我孩子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无论是年级排名还是综合素养,甚至是性格爱好啥的,都有惊人的相似。更巧的是,俩孩子还熟识,一起去参加奥数培训,一起在学生会共事。
世间真的有缘分一说呀!后来,我看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照片,装扮模样竟然和我也有几分像。更惊讶的是,高三几次重要考试,孩子的成绩排名都很接近。
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孩子成功考入复旦大学,而我们无缘了(如果报提前批,是不是也有可能?无法考证。)
以后,我会经常关注她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一次又一次地飞往上海看望她心爱的宝贝。
每当重大时刻来临(一模,二模,高考……),她就会及时发来问候。然后我就趁势诉说一下自己的忐忑不安和迷茫,然后她就是种种现身说法来安慰我。
我由衷地感谢在高三的陪读生活中伴我一路前行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可能都倒在通往高考的路上了。
想想孩子们,是不是也是如此?多亏有老师,同学,家长的陪伴,才一点点走向曙光?
所以我想,人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周围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为自己为家人多积些“福报”。复旦妈妈是这样做的,我也是。
所以,我今天写下的这些,不光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更多的是想帮助就要站在高考赛道上的家长多了解一些高考的信息,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
我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通过和旦旦妈妈的数次交流,我慢慢明白了,原来清华北大真的是很遥远的梦想!
优秀的孩子很多,但是能进入清华北大,那真的是实力和运气的结合体。
所以,当孩子每次拿回“清华北大之星”的奖状时,我清醒地知道“这个梦很渺茫”。特别是,清华领军计划没通过的时候,我也很平静地接受了,并没有之前预设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我提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那一天,我很遗憾地在心里想,“再见了,清华北大!”
如果用考入清华北大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意味着我和孩子的失败呢?因为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会说,“这孩子这么优秀,将来肯定去清华北大!”
高一的我,也是踌躇满志,孩子出色的表现让我觉得清华北大唾手可得,谁知道故事的结局是那么心酸和无奈~
很多人知道我报的自招学校,都会不解地问,“孩子这么优秀,至少应该报个华东五校吧?北理工,哈工大那样档次的你也报,裸分就够了!”
每当被人问及,我就得反反复复跟人解释:“孩子的奥赛奖项没拿到!”然后对方又是一通遗憾啥的。
到了这个阶段,我感觉已经变成了“为自招而自招了!”一方面觉得依孩子的水平,应该报个更高的;另一方面,又清醒地知道,更高的院校要求达不到,没有奥赛奖项呀!
这时候,我痛苦万分,时时觉得“孩子被贱卖了!本来他值得更好的。”正常情况下,按他本身的实力,即使不努力,这些学校也够了,干嘛还要那么拼命呢?
我跟大家汇报一下申报的几所高校的自招情况。
北理工的自招条件是,奥赛省一等奖以上,科技创新类奖项,语言上有突出表现,综合成绩优秀等。
初审通过后,我询问了周围的几个一起申报的,发现省一等奖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数学奥赛二等奖,物理奥赛二等奖,而我们用的是科技创新全国二等奖(山寨版),全国创新英语国一,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国一,还有数学奖项省一(非奥数)。
当然,孩子还有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包括国家,省,市,校各级部门的。
通过以后,很多人说,你儿通过的原因是他的综合成绩排名太靠前了(高中三年综合排名全校第七)
在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情况下,其余的奖项可能都是次要因素了。
所以,我一直疑惑,如果我当时申报华东五校,有没有通过的可能呢?
身边有一个孩子,综合成绩排名和我儿接近,化学奥赛省二等奖,申报了华东五校之一,没通过!这是不是说明档次越高的学校,对奥赛奖项要求就越高呢?
据我了解,通过北航,上交,复旦和浙大的几个孩子都是有奥赛省一等奖证书的(信息技术奥赛,物理奥赛,化学奥赛),而且,总成绩(尤其是高三成绩)排名靠前。
而且,最后只有一个通过复旦的。浙大的不清楚(高考俩孩子都发挥很出色,不能去浙大了)
复试回来的家长反馈,考试都是奥赛难度(奥数,奥物,信息技术奥赛),所以,奉劝处心积虑弄假证的家长,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劳民伤财。
复试肯定是过不了关的!
和我孩子一起去北理工自招的三个人,我儿和其中一个获得了40分优惠,另一个没通过。北理工自招考察语文素养和奥数知识,我儿子虽然没获得奥数奖项,但是他学习了三年,有扎实的基础,另一个孩子奥数省二等奖,所以他俩通过原因很清楚。而第三个孩子是靠奥物获得初审通过资格的,他考试出来就说数学看不懂题目,因为他没学奥数,尽管他数学学的很好。
事实证明,没有相关学科素养,即使通过了初审,复试通过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另外,中央财经大学的复试是考英语,而且数学也是英文版的,诸位可以设想一下那些拿英语假证的孩子去复试会咋样啊?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机构正好利用了家长的侥幸心理,连忽悠带煽动的,最后大家都觉得必须去,去了就能咋样咋样……结果是,没能力没水平的就是去给高校送初审费用的,去给高校所在地gdp作贡献的(拉动当地消费,形成一个类似小长假的新经济增长点。吃喝住不都得花钱吗?)
我们一家外出奔波于北京和哈尔滨两地,大约一个周的时间,总计消费超过一万五千多(包括机票,火车票,住宿,就餐等)。
再说说哈工大吧!这一直是让我百般纠结的一个学校。老牌名校,实力雄厚,但是近些年随着东北经济的下滑,声誉日跌。但是,不管咋样,依然是c9之一,国内高校第一梯队。
既然清北华东五校去不了了,换一个思路吧!去一个名气大但是竞争力相对小点的吧?本着这一思路,我上网查找关于它的各类“传奇”,还联系到了在那儿就读的研究生。
自招简章出来后,我发现它里面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条款,当时惊喜万分。心想,总算找到一个能去的“名校”了,地域差点就差点 ,反正以后考研就离开了,又不在那儿一辈子。
我开始按照要求准备科技创新所需材料(十分钟讲解视频是必须的),除了视频,我还附上了参加科创比赛期间保存的各种文字材料,照片等。
准备好了,要提交了,然后再一次查看自招简章,顿时跌进了冰窟窿!原来,关于科技创新的条款后面有个备注:中国科协承办,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证书。天哪! 我们的是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明显不符合!难怪有人说是个山寨版!简直是晴天霹雳!
把已经提交的材料从网页上撤回,再次查找看看有没有别的学校,查看的结果是,基本上都是“中国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
心里哇凉哇凉的,完全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奔了!
难道就这样放弃?还没机会上赛道,就要缴械被踢出局了?
还是不甘心不甘心啊!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这么繁杂的工作,最后竟然没有落脚点了?各种复杂的心情一时全部涌上心头。很多时候,眼泪都积在眼眶里,但是愣是流不出来。哭给谁看?全是自找的!没人同情,没人理解。
这时候,我看到科创组委会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家长弄好了材料,要求专家推荐了。我着急了,快点弄吧!不分白天黑夜了,学校要尽快确定下来,自荐信要抓紧写,各种材料要尽快去学校盖章。一通忙乱,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忙的终点在哪里。只知道要动起来。
突然,科创群里有个家长问到哈工大科创视频材料的事,说是把当初参赛的视频直接提交行吗?
我大脑一时间清醒了,他和我们参加的是一样的比赛,他可以提交为什么我就不行啊?再不提交,我还有什么可以拿得出的理由呢?管它是不是山寨版,反正孩子参加的科技创新是真的,没有弄虚作假,视频材料可以作证。交吧交吧!瞎猫撞个死老鼠,万一运气了呢?
匆匆忙忙又把之前撤回的材料提交一遍,然后按照要求快递了保存视频的u盘。老公特意选了个造型很独特的一直舍不得用的u盘。心理是一样的,总觉得人家看家长孩子这么用心,肯定会留下好印象,愿意多看一眼,这样就多一点点机会!
提交材料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专家推荐这一栏目,这意味着科创组委会提供的机会用不上了。
这所学校敲定了,循着这个思路就容易多了,只要写着科技创新奖项的,就不再管它是不是中国科协,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啥的了,逮着个学校就投吧!好歹又找到了北理工和华科大。匆匆忙忙提交了。但是,睡一觉醒了,老公说,“华科大那个信息安全专业好吗?”我顿时警觉,快上网查看,找到的信息是,这个专业一般!
大脑又迷糊了。咋办咋办啊?光整了些无用的材料了,专业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考虑,基本上是抓起一个就填上了!
那就撤销吧!鼠标一点,材料撤回!放心了!
糟了!专家推荐也连带撤回了啊!群里再三再四警告,只有两次推荐资格,撤销了就等同于放弃一次机会了!
咋办咋办?又是一通痛苦烦恼懊悔。
华科大的自招材料撤销了,连带着失去了一次专家推荐资格。算了,不再考虑这个学校了,反正专业一般。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呀!但是,那时候做出的很多选择就是随机的,完全不经大脑的。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是不是会更理性呢?
有些家长认为,高考还早,现在考虑志愿填报有些离谱,出分再考虑就好。真是这样吗?出分以后,你会发现十天左右的时间一晃而过,而你其实啥也不知道,做出的抉择多数是被动的无奈之下的选择,有多少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断呢?
问题留待高考之后再验证吧!
后来,我陆续了解到报华科大的很多,报信息安全的更多。网上凡是咨询华科大自招的,马上会有人问“信息安全”吧?还有人预测,华科大的信息安全专业今年要火!
我更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了。我以为的一般专业原来火到这种程度!我不是上网查询了吗?知乎上不是评价一般吗?为什么?为什么?
朋友告诉我,她咨询了在大学的朋友,说让报“信息安全”,这个专业属于计算机大类。
我懵了!为什么我不能多找几个人问问?我难道联系不到在华科大的人吗?
我前期上网查了那么多资料,我到底查的什么?我一次次地反问自己,到底是有脑子还是没脑子。自招材料准备的再细再全有用吗?自荐信写的文采再好再打动人有用吗?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被我忽视了,那就是“专业”呀!万一专业不理想,我不坑害了孩子一辈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