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鉴湖水和绍兴酒的话题已经不少,愚认为绍兴酒品质的定型已在明清之际,所渭鉴湖的概念和鉴湖初创时期已大有不同,所在环境和地上地下水土情况都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为改造,鉴湖水的品质也是通过各方面的因素作用和积累而形成的,这就是一个地域特色的所在。清人梁章钜所谓:“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验证。绍兴酒作坊主到苏州等地用当地优质水源,其它全部照搬绍兴酒制作,但品质总不比绍兴产,只能称“仿绍”、“苏绍”等。现在科学发达了,绍兴酒的成份和鉴湖水的成份都通过了精密化验。今人得知鉴湖水含有多倍于他水域的硒等有益矿物质也好,含有微量元素钼也好,这都是静态的数据,而酒中的菌团和氨基酸含量则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是不是这种作用的根源也与鉴湖水有关呢?或者地上地下的环境、气候、植被、水生态和微生物组成了一种相互牵扯的特殊关系,促成了鉴湖水对酿制绍兴酒具备了一种特殊功能?要保护好绍兴酒,不但要刻意保护好鉴湖,还应着力去破解这些未解之谜,牢牢掌握保护的主动权。例如:鉴湖浅层的泥炭层对优化水质至关重要,我们就得保护好这种状态,不要用水泥结构去替代和破坏这种河床结构。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能提高水体的自净化功能,我们就得努力去恢复和培育这种功能。又如原鉴湖岸边和河滩多长蓼草,这种可做酒曲的野草在河边年复一年长而萎、萎而长,会有什么作用吗?还有盛产于鉴湖的莼菜,莲藉等适度养殖是否对鉴湖无害而反有所益?有很多问题尚待我们去认真思考。
清末民国,绍兴酒风靡世界的时候,有两大生产集聚地:东浦和东关。
建议楼主看看地图、研究一下。
自从浦阳江经碛堰入钱塘江和三江闸建成,萧绍平原水系一统化,鉴湖所影响范围向北延伸,从曹娥江到浦阳江之间的山北平原具备了较多的共性,不仅原鉴湖范围及附近的东关,东浦,即便已属平原北部的王宝和酒厂,也是颇有名气的。然按目前原产地保护规定,地域范围是个法定界线,在法定界线没有改变之前,是不能随意改变说法的。
实际上东关一直是在古鉴湖的范围中的,也是绍酒主产区,并且以前也属绍兴县管辖范围,但到划定保护区的时候却没有被划入,这是什么原因?愚认为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性,那时东关划归了上虞,绍兴县就可能设法将越泉酒厂排斥在外,豈不知以后越泉和古越龙山合併,再想回过去就难了。萧山也是同样道理,绍兴总想把萧山从保护区划出去,但如果当时今属萧山的进化、临浦等西南三乡没有划归萧山,仍属绍兴县,这种想法也就不会发生,官司也不用打了。曹娥江从实际上讲是不流入鉴湖的,但钱清江从浦阳江走碛堰,三江闸造成后却确实是能进鉴湖的,这个官司也难打。所以愚认为有些法律上的文本也有可能受狭隘观念的影响,开始会并不完善。
不知道看北宋地图,还是看清末民国地图,还是看近年的立法条款?.......
愚觉得一个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应该是最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法定保护区的范围内生产的,二是保持了这个产品的所有特质。也就是说在原产地保护区范围内生产的这个产品还必须保持这种产品原来所有的优势和特色,当然应该继续优化特质,但决不允许品质上的退化和特色的消失。
非酒业专家某某说了:XX黄酒,不错。
有人说,嘉善的黄酒不比绍酒差,也有人说即墨的黄酒确实也不错,那是饮者的習惯和喜好。正如同样饮绍酒,有的喜古越龙山,有的则喜会稽山。然而对原产地标志产品就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评论了,必须有严格的化验标准和本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作依据。
“古越龙山”愚觉得也有难言之隐,它的三分厂规模宏大,而所在位置则在原城东乡地段,已处于原杭甬铁路以北,连鉴湖水域的一般保护区都是夠不上,这个取水问题就显得有点头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