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
助力公共科普服务公平普惠
齐欣
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主任,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中国科协适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即: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依托,通过增强和整合实体科技馆的科普资源开发、集散、服务能力,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并通过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其他基层公共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使公共科普服务覆盖全国各地区、各阶层人群,具有世界一流辐射能力和覆盖能力的公共科普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为进一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中国科协组织召开全国科技馆工作会,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的总要求。
近年来,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以“广覆盖、重实效”为目标,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数字科技馆建设发展不断提速,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一、实体科技馆快速发展,科普能力显著提升
(一)科技馆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蓬勃发展,实体科技馆建设进入新的高潮。截至2016年底,全国建成科技馆总数达到169座,在建的尚有100多座、30余座科技馆的建设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中。总体而言,今后几年科技馆的建设仍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科技馆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2015年,全国科技馆馆内接待观众总数超过4300万人次,比2010年的2100万人次增长了一倍多。科技馆已成为全国各类博物馆中观众总量和平均观众量最多的场馆。其中,中国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年接待观众量超过300万人次,广东科学中心、重庆科技馆、四川科技馆等科技馆年接待观众量超过100万人次。
图1: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国科技馆新馆
尤其是2015年5月16日起,按照中国科协、中宣部、财政部《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的要求,科协系统所属科技馆开展免费开放试点工作,观众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纳入试点单位名单的包括全国科协系统所属科技馆92家,当年接待公众2658万人次;2016年增至123家,当年接待公众3722万人次。
(三)科技馆的科普功能显著增强
全国科技馆常设展览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科技馆常设展览总体规模扩大至94.7万m2,比2010年增长51.8%。近年来,新建成开放以及进行更新改造的一大批科技馆,增加了关于新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公共健康等高新技术等方面的展示内容,并出现一批创新展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展品。2016年中国科技馆完成了“太空探索”和“信息之桥”这两个展厅的改造,公众反响热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新展厅开放盛况予以报道。全国各地科技馆还加大了短期展览、巡回展览的开发和引进力度,丰富了科技馆展览内容与形式,扩大了科技馆科普展教的覆盖面,增强了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科技馆不断拓展展览教育活动模式,整合各项教育资源,面向公众推出科学表演、教育活动、科学讲堂、科普剧、夏令营等一大批精品活动,教育活动数量、种类明显增多,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教育活动类型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活动范围坚持馆内和馆外相结合;教育活动资源形成了以传统教育资源为主,新媒体教育资源共存的教育活动资源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馆依托科技馆特色展教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优势,积极推进馆校结合。
二、流动科普设施开拓发展,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一)流动科技馆丰富县域科普资源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2010年启动,2011年试点运行,是以县城中小学生、居民等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巡回展览,由中国科技馆举办、并与各省科技馆合作运行,把科技馆送到科普资源匮乏的老、少、边、穷地区。
截至2016年底,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国家财政累计投入经费39369.52万元;面向中西部地区配发223套,东部地区自主开发72套,巡展1747站,受益人数总计6757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参观比例占90%以上。项目实施以来,流动科技馆以“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为工作理念,初步实现科技馆教育理念在县域的推广,基本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科普服务公平普惠的总目标,圆满完成“四年基本覆盖县(市)”的预期目标。2017年9月,在全国部分省、市启动流动科技馆项目第二轮全国巡展工作。
图2: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展品布局图
图3:学生参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
流动科技馆项目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流动科技馆以投入小、效益大的科普传播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极大丰富了中西部地区科普展教资源,提高了科普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带动了地方科普活动的开展并促进了市、县科普场馆建设规划的实施,对我国基层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财政部对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进行绩效再评价报告中显示,社会公众对流动科技馆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认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科普大篷车推动基层科普工作开展
科普大篷车2000年由中国科协启动,2012年正式移交中国科技馆运行,是以乡镇中小学生和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巡回展览,通过特制的运输车和车载展品在乡镇、农村开展流动式科普服务。根据基层的不同需要,已成功研制四种型号的科普大篷车。截至2016年底,科普大篷车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784万元,面向全国累计配发1345辆,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里程近3100万公里,开展活动近17万次,受益人数近1.96亿人次。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均配有科普大篷车。
图4:ii型科普大篷车外观
图5:科普大篷车进村入户
科普大篷车以机动灵活的特点,积极活跃在基层一线,极大的满足了基层公众的科普需求,被亲切地称为“科普轻骑兵”。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中,科普大篷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各级科协,特别是基层科协,积极利用科普大篷车在基层地区开展科普活动,有力推动了基层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多次委托第三方对科普大篷车进行绩效评价,认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农村中学科技馆促进农村科普教育资源均衡
为了让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和周边居民能够拥有一个留在他们身边的微型科技馆,2012年8月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这一项目是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有益探索,是政府、企业、基金会三种组织资源有机整合的结晶。2012-2016年底,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迄今累计使用捐赠资金3500 万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建立293所中学科技馆,共计293所试点学校,直接受益人数已达137万人次以上。
图6:农村中学科技馆布局图
图7: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实施以来,不仅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参与,更获得受助学校和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和赞誉。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青少年可以享受到科技馆优质的科普资源,从而促进科普的均衡化。同时,还带动了农村中学学校教育理念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农村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农村中学科技馆向周围居民开放的举措,也影响和带动了农村居民对科学的喜爱,科普意识得以增强。
三、数字科技馆蓬勃发展,资源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06年,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集成和分享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科技教育;同时通过其子站建设带动一些省的数字科技馆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是国家正式确认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唯一的科普平台,其定位是“面向公众的科普网站、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枢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图8:中国数字科技馆网页
(一)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普机构以及其它社会单位参与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优质科普资源的集成共享,促进了数字化科普作品的创作创新。截至2017年7月底,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官方资源总量约为9.79tb;开展由数字科技馆矩阵、中国数字科技馆子站、移动资源建设三部分组成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工程,通过pc端、移动端结合的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等手段,加强网络科普资源汇聚整合。以新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数字科技馆云服务、移动科普资源生产为主要工作内容,提高科普资源与信息的宣传效率和质量,拓宽科普宣传发声的渠道,实现科普全媒体建设工作。
(二)强化服务内容和渠道建设
作为“永不闭馆”的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加大原创力度,创建了一系列精品栏目,如微专栏、榕哥烙科、大文豪说科普、科学开开门等。目前,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注册用户超过117万,日均页面浏览量270万左右,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541万,微信关注数据超过42万,alexa国内网站排名150名左右,在科普网站中名列前茅。
(三)构建科技馆体系建设枢纽
中国数字科技馆充分发挥服务于科技馆体系的自身优势,应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和探索与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农村中学科技馆等相辅相成的科普平台和数字化科普资源建设;同时,建设全国科技馆科普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国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的实时管理和工作展示。采取新思路、新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展馆的虚拟体验和展品的远程操控;建设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虚拟现实科技馆集群,目前已建成三个虚拟现实资源库,分别包括39个中大型推广落地vr项目、17个中大型推广后备vr项目和30个vr线上虚拟现实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成面向全国各地科技馆落地vr项目的推广平台,拟在2017年覆盖各省级科技馆和部分地、市、县级科技馆。
四、推动创新升级,谱写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新篇章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国科协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贯彻“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科普工作理念,在继续推动实体科技馆建设的同时,由以数量与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为主要特征内涵式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科技馆体系的创新升级。
(一)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是一个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部分职能、任务、资源、经费、节点、渠道、供求关系的重新布局和再分配,有可能打破某些机构之间现有责、权、利的格局。因此,需要有一整套立足于国家公共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性机制和制度安排。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打破地域、行业和行政级别的限制,用“共享”的理念,探索建设“共享科技馆”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各地县域范围内现有的闲置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通过整合科技馆建设发展的展教资源、场地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等,联合中国科协各级组织以及之外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实现科普设施、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基层化、大众化、常态化和持续化,以形成开源、开放、协调、共享的科普工作大格局。
(二)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
将数字科技馆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内重要的资源集散平台、输送渠道和信息中心,为科技馆体系的整体运作提供项目管理与运行、资源开发与共享、活动协同与增效等方面的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o2o)的方式,建设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形成有机整体的良性互动模式,促进科技馆科普资源的虚实结合以及科技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强化用户理念和体验至上的服务意识,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仿真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多媒体、动漫、游戏、虚拟社区、app等信息化表达和呈现形式,增强用户体验效果和粘性。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公众按需提供科普服务和精准推送,同时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增强公众对科技馆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满意度。
(三)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
2017年6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中国科协成立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由中国科技馆承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