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作为昨天的大热话题,我也来凑个热闹。
目前网上有关个税的权威消息有两个。
一个是新华社的简讯
另一个是下面的说明:
这个说明文件很长,具体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此处略去。
至于5000元的起征点,不用说,肯定是偏低了。根据相关算法,起征点要超过“城镇职工的人均负担消费支出金额”,2017年该金额已经超过了4000元,而起征点仍然是3500,已明显落后。即使按照5000元开征,真正落地估计也要2年左右,到时候5000元估计也够呛,3月份有关个税起征点的讨论非常多,少的有7000,多的有1万元。比如格力的董小姐,她在2017年呼吁调至5000元,而今年则直接喊出了1万元。
此次个税改革,我认为个税起征点从3500提高至5000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信息应该是综合征税。
众所周知,个税目前分为11个大类。每个分类都有各自的税率、扣除标准以及计税规则。最主要的是工资,其他还有个体户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等。
工资是很熟悉的,每个人每个月的工资邮件里面扣除额写的很清楚。其次比较熟悉的当属劳务报酬了。现在是自媒体的天下,平台都会给作者分成,超过800元就要交税,这就是按照劳务报酬计税的。
在现行规则下,如果你在每个平台都有收入,等于每个平台都有800元的免征额。总体交税是比较少的。
但按照最新的草案,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及特许权使用费将综合征税。
简单说,未来会有一个精确的计税系统,在扣除相应的抵扣项后,这四项总收入(假设有)超过5000元,就要交个税了。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对于纯工薪阶层,个税的确会减少;
但是如果你有点外快,那么交税会比之前多;
而对于那些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和稿酬的人,甚至靠出租房屋为主的房东,个税也会比之前多不少。
考虑到个人发展和家庭抚养、医疗等问题,这次个税改革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的抵扣项。这一点还是值得点赞的。
这些扣除项体现了个税改革的态度:鼓励教育投入、降低大病医疗给家庭带来的压力。
有人说这是个税改革是根本性改革,从分类到综合,的确称得上是比较大的进步,但称之为“根本性改革”却未免有些夸大了。
根本性改革,不能是表面功夫,从分类到综合,其题中之义应该是调节收入,促进公平。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
从历次改革结果来看,工薪阶层对个税的贡献度却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0-2016,工薪阶层贡献的个税占比已扩大至67%,富人专属的利息股息红利个税贡献占比降至8.9%。这些年工薪收入增速只有个位数,但工薪贡献的个税增速却在加速增长,到2016年,增速已达19.7%。
但是,自2017年营改增之后,各地税源开始减少。财产性收入个税流失严重,比如二手房交易环节阴阳合同泛滥,再比如富人们专属的股权转让,避税非常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征管相对容易的工薪个税仍然是为各地工作的重点。个税实则“工薪税”的现状恐难以改观。
当然还有大家更关心的,就是房贷利息和房租专项扣除。这个扣除,有一个悬疑:到底是5000之外,还是5000之内?
如果是之外,那将大大减轻房贷压力,绝对是楼市的利好,其效果不亚于来一次全面降息。
但是,当前房地产已经相当敏感,炒作之风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调控从今年开始,将可能大规模深入到三四线城市。
此外,租房抵扣个税虽好,但房东出租房屋也要交税,个税压力转移也会是大概率事件。
房贷利息抵扣的确会降低房贷压力,从而刺激购房。但房地产走势受太多因素影响。比如房贷利率在涨,实际上是推高了购房成本。当前各类信息纵横交错,导向各有不同,力度也有大有小。仅考察个税对房地产的影响,当然是利好,但通盘考虑,结果就不一定了。
而房租抵扣个税,很显然是为了对冲房租上涨,给大家安心租房的信心。但此举只能起到策应的作用,真要给大家租房的信心,必须给租房者让渡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必须大幅增加租房供应,控制好房租,还要让空置房不再空置,切实用于居住。这些硬骨头啃不下来,单靠房租抵扣来鼓励租房,太不现实了。
不过,我们要提醒的是,完整的个税改革方案并未公布,大家对个税的猜测,都是基于新华社简讯和财政部的说明文件。
这一波吹风可以收集足够多的信息,而未公布的部分则可以根据舆情随时调整,以掌握主动权。比如我刚说的房贷利息抵扣个税到底是在5000元之外再扣除,还是5000元之内就扣除,两者差别很大,这可能是故意留了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