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讨论有关文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韩正表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长期致力于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有助于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如何通过高新区的建设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本刊特邀请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相关专家,以“加快高新区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话题献计支招。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导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赵弘:
以可持续城市理念建设新区
城市有很强的集聚能力,集聚带来规模经济、共享经济等。但是,城市太大又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可能出现“城市病”。如何让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又避免规模不经济呢?城市布局中要实现“大分散、小集中”。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范围,这个范围既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又不超出规模不经济的范围要求,这个范围承载城市里面最主要的功能。比如金融、总部、高端商业、政府办公等,这些功能不是以成本为导向,或者能承担起高成本,放在中心区域。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它的功能很多,就要分门别类地在周边来安排,比如通过建设大学城、医疗城、科技城来安排;还有很多产业也是这样,要把城市的功能分散开布局。随着城市功能的分开,人口也就分开了,一部分人在大都市核心区域的周边小城市里既居住又工作,也会有一部分人虽然在周边居住但要到中心城工作,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在中心城居住而要到周边的卫星城、新城去工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都市圈结构。都市圈结构是解决集中和分散关系的基本城市布局模型。
我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支撑城市发展的各个系统与城市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实现城市运行高效、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生活宜居、社会公平和文化和谐,能够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福利,且不给后代遗留负担的城市。所以,可持续城市能够避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或者已经开始形成的“城市病”问题。同时,我们所说的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智慧城市等都可纳入到可持续城市概念之下。
可持续城市包括五个要件:第一,空间布局可持续。通过分散化、都市圈的城市布局结构,来解决城市规模不经济问题。第二,交通结构可持续。一个城市特别是大都市,通过怎样的交通供给结构来解决交通问题对于城市发展很重要,对于解决交通拥堵很重要。大都市的公共交通必须占主导地位,75%—80%的人出行必须坐公共交通,其中,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当中必须占主导。第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布局城市一定要留下足够大的生态空间来消纳城市各种污染。第四,产业发展可持续。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经济基础,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化很难持续。第五,历史文脉可持续。要让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保持和传承下去。空间布局可持续是前提条件,交通结构可持续是基本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是根本要求,实体经济是基础支撑,历史文化文脉是重要动力。
我国的城市大多是单中心“摊大饼式”结构而不是都市圈结构。这个结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心城承载力很低,容易形成“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周边得不到应有的资源辐射而获得应有的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巨大的发展落差。新城、卫星城设计一定要注意,一是在理念上,要在新城、卫星城布局城市的功能或产业,一般尽可能不设计纯居住功能的新城和卫星城;二是在距离上要保持30到70公里的范围,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三是要建立大容量、高速化、一站式、低票价的市郊铁路,把卫星城、新城与主城高效、紧密地连接起来;四是中心城规模要控制,卫星城数量根据需要确定,分阶段建设,但是每一个卫星城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一般在10-20万人之间;五是建设顺序,先建火车站解决交通出行,然后是超市、医院、学校解决公共服务,最后是盖住宅和办公空间。
我认为,应以可持续城市理念来建设新区。一是采取“分散化、组团化”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摊大饼式的城市病隐患。二是前瞻性布局轨道交通。三是要以创新、实体经济来支撑新区产业发展。四是制度创新要大胆探索,用一揽子改革方案破解区域
发展中的瓶颈约束。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陈文丰:
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载体,是创新资源最为集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域。近些年来,部分国家高新区为进一步转换动能、激发活力,开展了一系列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机制体制改革。
从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来看,经过20余年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和高新区发展时序的差异性,国家高新区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根据授权大小,可以分为基本没有授权、部分授权、完全授权、政区合一等多种管理模式。基本没有授权型是指当地政府对高新区基本没有授予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园区管理组织实质是一个实施创新型服务的促进机构,如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部分授权型就是指上级政府对园区管理机构的授权并不充分,尤其是涉及到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权限落实不到位。完全授权型是指上级政府将园区所辖区域的全部市级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权限全部委托给园区管理部门,实行全封闭式的开发、建设、管理和服务。政区合一型就是指高新区与行政区合一,园区具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社会管理权限,设有党工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套机构,如杭州高新区等。总体来讲,园区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当高新区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市场将逐步发育壮大,园区管理部门应该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
目前来看,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对高新区法律地位和管理授权不够明确;二是部分高新区管理模式与其所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三是机构设置与高新区科技、产业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等职能需要强化;四是政府参与和包揽事务过多,市场化力量不足,“小政府、大服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从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发展趋势上来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决策、执行、监督三分设。即将行政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三类职能适度分离,并由不同的机构承担,这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关村、深圳等科技园区的实践代言。以中关村为例,管委会负责制定政策、协会组织负责实施、财政审计部门负责监督。
二是增强促进性职能,削减行政性职能。2017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放管服会议上提出:放管服改革从根本上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是一场从观念到体制机制的深刻革命。加强促进性工作的设计与实施、削减行政审批和监管工作是对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园区改革方向。
三是分散化的公共治理,包括代理机构、法定机构等。oecd(经合组织)公共治理委员会研究表明,相比于政府部门,这类机构虽然承担着部分政府公共治理职能,但又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有更强的高效性、专业性、灵活性,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未来,国家高新区的管理机构也应是理论上的“法定机构”,拥有法律授予的相关自主管理权。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刚: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战略取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即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因制造经济转型而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有效科技供给的增加来满足。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能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代表了国家发展的未来。
2012年以来,无论是河北还是天津,在经济转型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尚没有实现转变。因此,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首先,创新本身是高度不确定性的,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再到规模化生产,面临着所谓的“达尔文海”。而在过去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因为只是涉及生产环节,能够快速实现经济发展。但是,现在一个基础性科技创新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其次,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与前两个阶段不同,政府的作用不再是优化投资环境,而是构建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把这个地区变成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缘于国家和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型和升级,其中,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人才集中和市场发育成熟,是中心城市转型升级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崛起说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在新的科技产业面前有所作为。
科技产业革命为新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出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都主要围绕新型创新区展开。我认为,新型创新区就是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源头的地方,表现为一座城市或城市的一个区域。依赖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新型创新区通过“双创”活动的涌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我认为,在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河北省还是天津市,应该看重北京什么资源?不应该是落后产能,应该是科技创新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建议河北省下定决心做一个真正的新型创新区,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创新孵化,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中引领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中国开发区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商务厅原副巡视员,国家级沧州领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张召堂:
消除河北发展短板应加快开发区建设
从1980年开始建设深圳特区到现在,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可以说是在世界上公认的一大制度创新,也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到现在,中国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达到500多个,经济开发区达到219个。全国经济体量的50%,有的省份经济体量的70%,有的城市经济体量的70%,都是开发区的经济区体量。可见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性。河北省在开发区建设方面还是滞后的。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短板。第一个短板是城市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有11个地级市,没有全国强市,最明显的是没有培育出双核城市。经济强省都有双核城市,比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福建的福州和厦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所以,河北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另一方面要培育双核城市。
第二个短板是开发区建设落后。开发区就是特区,所有的开发区、高新区、免税区、边贸区、新区,都属于开发区的范畴。河北在这方面数量上落后,质量也落后。河北省六家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体量之和不及江苏昆山一个国家开发区的经济体量。我认为,消除短板的办法就是要建开发区,要加快开发区发展。
在开发区的建设上,我建议,一是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发挥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优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优势、建设雄安新区的机遇优势。
河北省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中国工程技术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机电类专业认证专家杨立萍:
推动绿色制造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培育绿色品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制造体系从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方面建设入手,从点到面,从绿色科技创新到生态环境绩效评价,从节能减排末端设备高效综合治理到清洁生产过程控制,从产品质量提升、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到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打造,从新能源推进到绿色服务模式创新,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以工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的系统工程。
开发区作为河北省各个地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应该成为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推动绿色升级,实现存量改造、推陈出新,以产业链招商,实现增量优化、引新促高,是江苏、青海、重庆等地绿色战略转型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形势下,河北省应当抓住机遇,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