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文塔又称汝城宝塔,位于县城南门桥畔,矗立于九塘江与寿江的交汇处,两水相交,江流滔淘,登高望远,饱览全县秀色,相传为培植文运而建。塔高七层“岌峰玲珑,亦雄亦秀”。
塔基八面,每面宽2.9米,径14米,基脚及第一层均由长138厘米,宽63厘米的长青石块砌成。第二层至第七层均为青灰色火砖结构,中空,砌有台阶,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顶及每层檐牙盖琉璃瓦,“阳光普照,溢彩流光,构成汝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文塔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清朝道光年间因科第不利而拆,清朝光绪年间重建。两桥横跨江面,立其上可赏水观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古时,文塔、青山似笔、如架,江水如墨汁,深潭如砚,四季晨昏,阴晴晦明,夕阳西下,澄江如练,塔笔影动,渲染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儿。美景如醇,一时让惆怅者忘却了烦恼。暮色中,又见文塔如一指。像个“能掐会算” 的和尚,向三个赶考的秀才伸出的一根指头。
据《汝城县志》记载,文塔也曾给汝城带来一些不快;汝城地处万山之中,耕种者多,而读书者绝少,特别到了清代,能考取功名的更是凤毛麟角。
物以稀为贵,有好事者尝撰一联:“鱼龙鸡凤鸭孔雀,贡阁廪尚童翰林。”但仍有人抱住幻想不放,将考取功名系于一塔,但梦想与现实总是那么遥远。
文塔如笔,在历史的长卷中,批阅着每一道答题。该给科举制写上一篇墓志铭,划上一个句号。如今,文塔正饱蘸着新时代新制度的阳光、春风、雨露,在蓝天碧水间,抒写着汝城读书人的才华与风流,记录着汝城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
头条,还能看到我大汝城
在哪里,好想去看看
文塔变成了现代塔了,小时候的印象可不是这样,现代化气息太重,早变味了
倾汝之城一汝城
我在汝城,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
我的大汝城!
古城,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