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好名字,设计个好形象,你的品牌就成功了一半

上周,一次偶然机会,我跟几个同事闲聊到底哪种共享单车更好骑。有意思的是,大家第一反应是说“小黄车”“小蓝车”“橙色的”这些“颜色名”,第二反应才是说“膜拜”“ofo”“小鸣”这些品牌名。而在这些品牌名当中,最先被她们叫出来的是“小鸣”,其次是“膜拜”,最后是“ofo ”。可见,至少在品牌的传播成本方面,“小鸣”更具优势。由此,引发了我对品牌的名字和形象设计的几点思考。
首先,目的。
品牌为什么要有名字?你肯定会说,这还用问,肯定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并记住我啊!但话虽如此,现实中却有很多既不利于用户“知道”,也不利于用户“记住”的品牌名。比如,“优信”。如果不在后面加上“二手车”三个字,就很难让大家联想起来它是做什么的。但要是说到“瓜子”,你可能就不会有此困惑了。所以,一言以蔽之,一个好的品牌名就是要有利于“传播”。
同理,品牌形象的设计也要有利于传播。还以共享单车为例,以“橙色”为主色调的膜拜单车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因为“橙色”相较于“黄色”“蓝色”“绿色”的波长更长,更容易被人的眼球捕获。另外,膜拜单车可以在夜间“发光”的设计,也为其加分不少。
其次,方法。
现在,既然明确了品牌名称和形象设计的目的在于“传播”,那么,在起名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节点呢?
其一,是否利于识别。
常常听一些朋友说,品牌名字一定要高大上,尤其是科技产品更应如此。为此,他们还煞有介事地拿着“华为”和“小米”对比,说“华为”听起来比“小米”更有韵味,更大气。但在我看来,“小米”远比“华为”更易于识别。因为“小米”这个词早在人们的脑海里种下并生根发芽了。而“华为”是后来生造的词汇,识别度很低。幸亏他没拿“苹果”和“华为”对比,否则,这样论证的结果,只能让他们尴尬。因为单从是否大气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这个词怎么也跟“大气”扯不上关系;但从品牌价值角度来看,“苹果”显然优于”华为”。所以,我认为,所谓的“高大上”一定要建立在“利于识别”的基础之上,否则“高大上”就是空中楼阁。
其二,是否有利于记忆。
这个道理很明显,一个很容易就被记住的名字和形象显然更利于“口口相传”,即“有利于传播”。那怎样才能容易被人记住呢?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把人们早已在大脑中存在的事物或形象,巧妙的嫁接到自己的产品上。“小米”“苹果”“天猫”“太太”等品牌都是如此。
其三,是否有利于转述。
“转述”是品牌自带的免费的广告资源。一个有利于“转述”的产品,显然比那些“转述”门槛高的产品更具竞争优势。品牌的名字、形象、包装这些都可以发挥“转述”的功能。在这方面,基于互联网而兴起的品牌比如,三只松鼠,江小白等就深谙此道。
总之,品牌的名称和形象设计要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是否有利于传播。在此基础上,再谈“逼格”“大气”等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