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实施四大工程 大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近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举办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工作座谈会”上,苏州工业园区表示,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等四大工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力争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更高水平构筑特色产业体系
园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探索“1+n”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新路径,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聚焦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健全新产业、新投入、新动能指标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力。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在生物药、医疗器械、基因技术、细胞治疗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领袖级企业、独角兽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力争到2020年,集聚超过1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园区加快引进一批平台型项目,营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积极推进无人车、无人机等自动驾驶技术在园区开展测试,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上的应用,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培育2-3家十亿级、1-2家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方面,园区重点发展以氮化镓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微纳制造等细分产业,加大重点企业培育,打造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聚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整合芯片上下游,重点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两端精准发力,继续做大做强园区半导体产业,力争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园区充分利用“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发挥好中科院纳米所、电子所、药物所等重大科研院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发平台,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海外研究机构的源头创新作用,致力实现原创性成果突破;引导高校紧贴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建立面向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三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落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健全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载体,推动分散式创新向产业链创新、系统性创新转变,让更多“技术盆景”成为“产业风景”。
更高层次推进开放创新合作
园区主动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新机遇,在全球范围引进创新技术、配置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积极探索离岸创新模式,推进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心)建设,引进更多国内外原创型、应用型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创新团队,推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等落户;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高质量推进开放合作示范平台建设,叠加复制自贸试验区政策功能,争取融入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化中新国际合作人才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人才资源配置,争取引进境外高端人才政策先行先试;积极办好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带动汇聚更多国际创新资源。
更实举措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园区持续完善区域科技政策环境,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快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科创扶持办法》,在“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关键环节上提档升级,提高政策含金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功能,强化一站式、全流程的创新创业服务;加大知识产权创造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加大发明专利申请,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鼓励企业海外商标申请;做强园区科技金融特色,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开放机遇,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推进更多科技金融项目落户园区;大力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孵化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的思路,加强上市企业梯队建设,建立上市企业资源库,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培育50亿市值企业超15家、百亿市值企业超5家;大力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众创空间,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作者 肖瑶
《苏州日报》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