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背景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将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拟设置组成部门26个。
问题思考
这次改革方案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
很多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改革后还是否存在地税?改革后的工资待遇是否发生变化?等几个现实问题上。但是,要理解这次改革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2个关键词:
改革的源头:分税制
在78年之前,我国的财税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下的统收统支,国企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然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地方政府缺乏发展经济的积极性。78年之后,中央进行了各种财税制度的尝试,这些制度在激活地方活力的同时,也弱化了中央的管理功能。举个例子,当时一些地方采用的是定额上解加递增分成的模式。既定下每年财政收入目标,其中中央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当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了既定目标,那么超出的部分,中央地方五五分。比如某地既定财政收入目标是100亿,中央60亿地方40亿。如果当年财政收入是120亿,那么中央就应该是60+20x0.5=70亿。
这种制度,导致地方上都有这样的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所以地方情愿虚报收入或者以费代税,也不愿意增加财政收入。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当时很多地方政府都虚报gdp,但不是报高,而是报低。
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中央政府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中央政府又承担着全国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这就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完全不成正比,只能靠发行国债和向银行借款维持,最严重的时候,一些部门不借钱就没办法给公务员发工资。
想象一下,一群公务员在政府门口拉横幅“还我血汗钱”,那该是何等壮观啊。
这一局面,一直到实施分税制后,才逐渐好转。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分税制,那就是:中央大头,地方小头,地方没钱,中央补贴(真正的分税制比这个复杂的多,这只是大概阐述)。按照税法规定,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属于中央政府支配。而地方政府则支配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其余的税种,则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按比例分成。而分成的税种中,中央政府拿增值税的大头,地方振幅拿营业税的大头。
分税制实施后,我国的税务系统分成了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
分税制最大的好处在于,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让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神舟飞船、国产航母、北斗系统等重大突破,背后都有雄厚的中央政府财政支持。
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就是高房价。根据分税制,卖地收入和房产税都归地方政府所有,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出让金越高,房价越高,可供支配的收入也就越多。所以,现在不管中央调控几次,房价都只涨不降,背后不乏有地方政府抵制调控的原因存在。
和企业最为相关的就是重复征税问题,因为营业税的计费方式是全额缴税,这就导致商品提供的各个环节都要征收营业税。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
你在吃烧烤的时候突然想吃潮汕砂锅粥,但是烧烤店没有这道菜,于是就请隔壁的隆江猪脚饭代做,并支付了50元(一次购买)。然后,加价50卖给你(二次购买)。假设营业税是5%,那么:
烧烤店应缴的营业税是100x5%=5元。
猪脚饭应缴的营业税是50x5%=2.5元
整个环节的缴税为7.5元。
不难发现,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这个阶段,中间环节越多,营业税就越高,企业的负担就越重。所以,从为企业减负角度出发,营改增就是必然。
改革的第一步:营改增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和营业税相比,增值税从生产到消费,只需要缴纳一次税费(其他环节可以通过发票抵扣的方式免除)。操作容易,对企业造成的负担也更小。因此,从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了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
营改增确实减轻了曾经需要交纳营业税的企业的负担,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增加了国税的工作压力。所以2016年开始,公务员考试中国税的招录人数明显增加,16、17两年,广东省国税都招了两次人(16年省考,17年补录)。
征收营业税一直是地税的主要工作,营改增之后,地税的工作内容少了很大一块,因此机构肯定要相应的精简。而分税制的大前提下,肯定不可能撤销地税。所以进行国地税的合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深度思考
国地税合并,会带来什么?
最大受益者应该是企业。
要认识这个问题,必须要看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细节“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既然是基本同步,那就是可高可低。这就意味着:未来政策的重点不会是居民收入,那就会向企业偏斜,把企业做大做强,将经济蛋糕做大。
而要将企业做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整征税制度。合并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就是降低税费、增加对企业的财政补贴了。
税务系统调整不可避免。
首当其冲的就是工资。原本地税的工资是地方承担,国税工资是中央承担,这就导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税工资明显高于国税。合并之后,肯定不会存在两个工资标准的情况。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提国税,降地税了!
其次就是编制的问题。根据国家人社部发布的数据,中国现在大概有800万有编制的公务员,其中税务系统的人数就有80万(80万税务铁军,啧啧啧啧!)。合并后肯定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要取消、精简,用不着那么多人。而公务员一般不存在辞退的说法,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在合并完成后的几年里,税务系统的招人数量会下降。
税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次改革都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度的制定者要与时俱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完善。但是不管怎么样,把经济蛋糕做大,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个大原则,是一定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