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简述

台湾农耕土地面积79.4003万公顷,人均0.035公顷,作物种植面积73.6100万公顷。大陆耕地13499.8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11.26%,农业用地占土地54.80%。美国耕地15460.47万公顷,人均0.49公顷,耕地占土地16.9,农业用地44.6%。
2015年农牧户人口269.7210万人,占人口比例11.55%。2016年就业总人数1126.7万人。农、工、服务就业比例4.94%、35.88%、59.17%
2016年台湾省gdp17.12万亿新台币,农业产值5137.6万亿新台币,农业产值占gdp3.0%
台湾省农耕土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口=1.43
大陆:0.63
日本:1.85
韩国:1.22
美国:63.83
法国:28.47
荷兰:3.79
鱼类及其制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32.1%。主要出口国为日本31.7%、泰国15.3%、中国大陆10.9%。
谷类及其制品、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软体类及其制品、酒类、茶叶类及其制品等五项农产品的第一出口国都为中国大陆。
鱼类及其制品、花卉及其种苗、羽毛、蔬菜及其制品等四项农产品第一出口国都为日本
谷类及其制品、活畜禽及肉类、油料籽实及粉、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等五项农产品的第一进口国为美国。
从大陆主要进口木材及其制品和鱼类及其制品。
2017台湾出口大陆10.3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20.7%。
2017台湾自大陆进口10.5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的6.9%。
2017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逆差有2002万美元。
台湾“农委会”定义的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
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模式: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农业公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乡村花园、乡村民宿、休闲牧场。
台湾有82处休闲农业区,其中宜兰县15处、南投县13处、苗粟县10处。
台湾休闲农业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并十分突出“绿色旅游”、“体验经济”、“享受自然”、“传承文化”、“体验健康”的主题。保留休闲农场所拥有的农特产品和特色。
有的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有的走分工合作的道路;有的走集团化道路;有的强力打造品牌形象;有的大力开拓氛围、文化等“情境消费”;有的注重与科研院所的联合, 大力引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有的加强休闲农业网站建设,探索营销策划新模式等。
台湾休闲农场有882处,其中宜兰县161处、屏东县140处、苗粟县120处。
青年就业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为全面提升农业人力素质,于2011年设立农民学院,结合研究、教育、推广资源,运用农委会各试验改良场所之在地及专业优势,建立完整的农业训练制度,培育优质农业人才,提升农业竞争力。
为纾解台湾农业人力短缺问题,农委会推出「农业联合征才平台」。期望引进年轻人力进入农村深耕,活化国内工作与就业机会。
农业旅游
继续三产融合发展,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发展方向,加强文化创意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打造独立品牌与影响力。三产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是台湾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支撑因素。台湾农业基本步入现代化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精致农业的推广、良种种质库建设及其先进的繁育技术、农产品储运保鲜及冷链物流等领域,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标章化的管理规制,在地化的农业经营理念也激发了科技的创新与创意。一方面是生物技术,一方面是机械技术。生物科技是台湾六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
2016年,台湾“行政院”提出“农业生产力4.0”目标。
2010年台湾农委会通过农村再生条例,2017年度起农村转型为农村再生2.0,以农村小区为发展主轴,专注强化农村竞争力,适度调整农村再生政策的脚步与方向,创造台湾农村的新价值。 新农业政策:茁壮小农及扶植企业农、地产地消、推动资源保育、友善环境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农电共享双赢、协助青年从农、建构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智能科技农业等。
一、扩大多元参与:调整原以农村小区为发展主轴,扩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npo/ngo(非营利组织)、企业及学校等不同单位参与农村再生,引进新的观念与活力,共同推动台湾农村之再造。
二、强调创新合作:为调整以往过于着重硬件建设,规划推动新农业示范、县市农村总合发展及农村再生跨域发展等计划,跳脱传统均一式补助,鼓励创新与跨领域合作,藉科技及服务之新典范,以展现农村丰厚底蕴及全民参与协力结果。
三、推动友善农业:为落实农村自然资源世代永续利用,并辅导原住民部落合理运用森林环境,鼓励发展有机与友善耕作制度,维持农村环境安全及竞争力。
四、强化城乡合作:强化食农教育与地产地消,重建城市居民对于农村价值之认同与信任,并建立校园食材供应体系,落实小区支持型农业精神,另带动及引导中高龄者生活经验传承,辅导农村青年在地认同,洄游农村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