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测量标准,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不同的作者有自己的学术背景。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评估维度的要领,不同的观点就可以共存。
根据一般知识,任何一个元素作为另一个评价维度必须满足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所采用的因素与待评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密切的相关性(正相关和负相关)。例如,抵抗心理压力的能力越强,产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小。这说明心理应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合理标准。例如,大量的临床病例证实,在正常智商范围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许多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智力不高,甚至有点高,也就是说,高智商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康,低智商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由于智力与心理健康在智力的正常范围内没有显著相关,智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应该是不合理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只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才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心理健康评价的三大标准
首先,体验标准是指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情绪和适当的自我评价。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试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体心理活动的效率、个体的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如哈蒙。y的人际关系在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之间。
第三,制定标准,即重点关注人体的心理发展纵向分析。
在测量心理健康时,应结合三种标准。
二。十项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活动的维度
这是指抵抗精神刺激的能力。当面对心理攻击时,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精神刺激有不同的反应。这表明不同的人对心理刺激有不同的抵抗力。低抵抗力者易发生反应,易产生精神刺激性反应性精神障碍或癔症,而有较强抵抗力者则不强或致病。这种阻力,或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与人类认知水平有关。当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了理性的认识时,他可以相对弱化刺激的强度。此外,人们的生活经历、生命的内在特征、当时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影响着这种抵抗。
(二)心理承受力
我上面提到的是对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这种长期的、长期的精神刺激会使人们对疼痛的耐受性差。经过一段时间,他们遭受心理异常,性格改变,抑郁症,甚至严重的身体疾病。某一个身体的疼痛受到考验,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产生严重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坚强的象征,作为其生存价值的指示器。有些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把长期的心理刺激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称之为心理承受力。
(三)周期性节律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例如,人们的注意力水平有一个自然的波动。不仅是注意力的状态,而且所有的人类心理过程都是有节奏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以心理活动的效率为指标,探索客观节奏的变化。有些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晚上效率很高,而有些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奏往往处于无序状态,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是下降的。
(四)意识水平
意识的水平通常取决于注意力的质量。如果一个人不能专心于一种工作,就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头脑经常“崩溃”或者因为工作中的失误而分心,我们应该警惕他的精神健康问题。因为较低的注意力水平会影响有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心理集中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记忆水平下降等后果也越严重。
(五)暗示
容易被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不相关因素所唤起,导致他们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动摇。有时,他们意志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容易与环境发生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不稳定的特征。当然,每个人的暗示都有很多特点,但等级和程度之间的差异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暗示。
(六)康复能力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一个人不可避免的遭受精神创伤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创伤后,情绪波动剧烈,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一些身体症状。然而,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同,他们的经历不同,所以从罢工中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不同。这种从创伤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健康。恢复水平高的人能够迅速恢复,没有任何严重的痕迹。当他们再次回忆起创伤时,他们表现得很平静,原来的情感色彩平淡。
(七)心理自我控制
情感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情感、情感和思想的不情愿只是相对的。它们是任意的,但它们不足以探测到。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程度与人类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很健康的时候,他害怕心理活动是非常自由的,情绪表达是正确的,修辞是流畅的,举止大方,不太正式和不适当,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判断。因此,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指标。
(八)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一生活事件或任务时,他首先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些人倾向于进行这种自我评价,一种是过高估计,另一种是过低。前者是盲目自信,而后者是盲目自信。这种自信偏见的后果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度的自我评价,导致实践失败,造成失落感或抑郁;后者因其评价能力低和对失败恐惧的焦虑而畏缩。为此,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自信本质上是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然而,如果一个人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并且害怕任何事情,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
(九)社会互动
人的精神活动是产生和维持的,其重要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和各种变态心理。因此,一个人是否可以与他人正常交流也可以指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称为“不良接触”,当一个人没有理由与朋友或社会其他成员脱节或变得非常寒冷。如果我们太多地参与社会交往,我们将能够“立即见面”或其他陌生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抑郁症更为常见。人们情绪低落,社会交往常常受到阻碍。
(十)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们必须适应环境,为了个人的保护和种族的连续性,为了自我发展和进步。因为,从出生到死亡,一个人永远不能脱离他的生活环境,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有时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主动采取主动和被动的措施来实现我们与环境之间的新平衡。这个过程称为适应。积极适应其内涵是积极改变环境;消极适应是为了避免环境的影响。有时环境变化非常剧烈,人们对此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是含糊和宽容的,也就是所谓的“被动适应”。被动适应只是一种形式,它的内在意义也包含着积极的一面,至少在一定的时期或某一阶段。当生活条件突然改变时,一个人能否快速适应各种方法,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喜欢就请继续关注小编,欢迎留言分享更多健康生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