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会遇到“商业化魔咒”吗?

曾几何时,全国的古镇都变得一样了。从玉龙雪山脚下的大研古镇,到西子湖畔的河坊街,再到天府之国的锦里,从能划船的乌镇到不能划船的南锣鼓巷,名字各异的古镇里,有着相似的古镇格局、相似的建筑风格、相似的旅游产品,同样排列着一排排的臭豆腐、烤土豆、炸鱿鱼;香皂店、照片店、古玩店的隔壁,都会有人拍着非洲鼓唱着《一瞬间》,这让那些寻找阳春白雪的小资们,扼腕叹息!很多人说,古镇开发变味了,因为民俗文化被商业化取代了。
古镇需要满足游客吃喝拉撒的商业体系,因为大家更多地是来消磨时间。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去也后悔,不去也后悔,那还是去吧,至少可以满足吃货们的胃。毕竟,无商业,无人气;有商业,有客户。
如果说过度商业化对古镇的影响还不是那么深远的话,那么,过去遭受“商业化魔咒”打击最大的,就是文化产业园区。
十几年前,全国兴起了一阵文化产业园区热。以旧厂房、老建筑的空间功能改造和文化产业利用为基本策略,在较短时间内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点,和今天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很相似)。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田子坊、成都的东郊记忆等成功案例,在建设初期聚集众多艺术家、创意设计人才和众多的文化产业,并有条不紊地朝着文化产业集团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但很快,“商业化魔咒”如期而至。今天的田子坊,和商业氛围浓厚的古镇一般,高房租磨平了成本优势,臭豆腐取代了鲜花和掌声,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人气来了,艺术走了;餐饮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于是,今天的田子坊,异化成了又一个城隍庙。
“商业化魔咒”的本质,是商业过度化发展,挤走了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文化创业园区的教训,对今天特色小镇建设者来说,值得警惕。
特色小镇建设追求“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其中,小镇要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健全的便民服务,满足创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按照3a甚至4a标准建设的小镇,在为创客们提供心情舒畅的办公环境的同时,也吸引了一群群游客的纷至沓来。今天,你在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里,可以看到未来的马云们,三三两两坐在咖啡厅里分享创意;也可以看到兴奋的游客们在拍照留念。
今天的特色小镇,也正面临着“商业化魔咒”的挑战。而不同产业定位的特色小镇,对商业化的取舍也要有所区别。
有的特色小镇需要人气集聚。比如说绍兴黄酒小镇、巧克力甜蜜小镇、朱家尖禅意小镇、南宋皇城小镇等,本身就相对依赖于旅游业,售卖本小镇出品、独此一份的旅游产品。游客的多少并不太容易挤走当地的酿酒师,毕竟,酿酒的水土跑不了;也赶不走念经的和尚,毕竟,现在的和尚也爱热闹!
有的特色小镇需要约束游人。比如说古堰画乡小镇、西湖艺创小镇等文创类特色小镇,其发展模式大体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类似,只不过上海叫田子坊,丽水叫古堰画乡。在这些地方,游客带来了旅游产业的兴旺,但也打扰了作画的艺人。所有,导游会很和善地提醒,声音轻一点。
有的特色小镇则无需太多人气。比如说梦想小镇,虽然在仓前老街也建了民宿、酒吧、和众多门店,夜晚可以小酒微醺、花前柳下;但总体上,创客集中的互联网村、天使村还是自成一体,吃货们还主要集中在小镇外围。原先规划大口吃肉、大腕喝酒、大声吹牛的羊锅村新址,也改建成了今天的创业集市。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人多热闹,但有些特色小镇,未必需要那么热闹!毕竟,被挤走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就不能再叫特色小镇了,叫小吃一条街。